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发挥了文化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作用,推动了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构建及其产业发展,对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普及中医药文化理念,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1 互联网发展与中医药文化穿越的背景
互联网一经问世就担负着以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宝库,驶入信息化的高速公路。
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起始于1994年4月NCFC(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Facility of China,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网络与美国Internet(因特网,又叫做国际互联网)互联成功,此后四大Internet主干网(科技网、金桥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相继建设,开启了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并打造了宽带互联网等产业链,强大的第四媒体也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互联网进入普及和应用的快速增长期,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刊登新闻的网站就有150余家 。随着政府、企业、个人上网,更使得应用多元化。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上网的人多了,互联网普及率就达到了39.9%,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88亿,其中有近9000万是来自农村的网民[1]。中医药文化也乘着互联网的东风,风起云涌地席卷全球。
众多的中医药网站长驱直入,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以养生冠名的网站为例,就有中药健康网、中医养生网、养生网、老中医养生网、大医养生网、美容养生网、大众养生网、健康养生网、中医经络养生网、养生之道网、福资养生度假网、陈金柱养生网等等。开设了诸如中医药文化、中药天地、寻医问药、中医药企业平台、中医药在线教育等板块,设置有中医药动态、文化荟萃、资源下载、中药图谱、中医中药技术、中医临床、中医医理、民族医药、经典讨论、图书交流等诸多子栏目。同时很快就涌现出了大量的博客、聊天室、贴吧、论坛和数以千万计的中医微博、微信粉丝。仅以养生冠名的博客就有:养生博客、中医针灸理疗养生博客、健康养生博客、饮食养生汇博客、天下养生博客、养生专家林星博客、双喜哥养生博客、拉筋拍打博客、梁明东营养养生博客、张鹤瑶中医养生博客、常大厨美食养生博客等等,数量十分可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容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专业、贴近民生,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融为一体,迅速增大了网友的参与自由度,不断展示出网络中医药文化教育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教育面广等卓越优势,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一个崭新时代。
2最快捷地将传播中医药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互联网将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成为抓住机遇、传承创新、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运作最快速的舆论阵地。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我国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立即占领了这一阵地,凡是制定和实施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几乎都是在第一时间发布上网,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家层面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中医药文化活动信息大都前移公布或实时上网发布动态信息。例如历时5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每到一处都迅速传播,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到当地的居民百姓,都有闪亮登场和踊跃参与的组织活动资讯,转眼间走遍了大江南北,闻名于世。
互联网还为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发展中医药新兴业态、培育中医药文化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的中医药文化产业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网上竞相展现各种新型的主题旅游产品、主题公园、专题会展、生态园区、音像出版物等中医药文化及其衍生产品,形成并延伸了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从而,最大化地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知识爆炸、信息瞬变、高效利用、竞争激烈、迅猛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
网络语言也逐渐与中医药文化元素交融出现,其特点是快速、简洁、谐音、沟通方便,一些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表情图也与中医药元素一起,形成了具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网络语言,颇具信息时代语言特色。
3 最大化地汇集中医药文化的浩瀚资源
互联网汇集了古往今来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整合了涉及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领域、多行业、多产业、多层面的综合信息资源。
无论是权威的中医药行政管理官方网站、医疗机构或健康管理机构的门户网站,还是个人创办的网站以及医生博客,都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讯服务,内容涉及历代传统中医、中医药古籍、经方文化、药膳文化、养生文化等等,广泛地专注于生命健康和养生保健,所揭示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多元。尤其是中医四季养生、运动养生、食疗养生、情志养生、按摩养生、环境养生、保精养生等内容和方法手段,几乎是应有尽有,无所不能。
互联网借助了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医疗机构、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中医药企业和营销业、健康管理业,以及传媒业、出版业、商贸业、服务业、广告业、旅游业等等众多的资源优势,在运行中不断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加快中医药文化产品创作,大大丰富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内容。
如今的互联网,为人们挖掘中医药文化宝藏、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提供了数不胜数的“淘宝网”。例如,网民们想知道如何实地了解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渠道和途径,可以点击北京中医药信息网(ht—tp://WWW.bjtcm.gov.cn)和北京旅游网(http://WWW.visitbeijing.corn.cn),在1分钟内就可浏览到首批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的12个示范基地,有中医药博物馆、古籍特藏部、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京城名医馆、汉代医药文化馆、同仁堂亦庄生产基地、中医药养生文化园等。搜索引擎成了网民们寻求中医药文化瑰宝的万花筒和千里眼。
4最宽泛地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无限平台
互联网加强了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并使其与民生健康导向快速接轨,成为国内外民众认知和使用中医药的最佳宣传推广平台。
互联网上办得好的网站,都能注意以科学的精神和通俗的语言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和知识,充分利用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文字图文和视频等多元化载体,搭建了更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平台。网民们应用互联网的信息渠道主要有网络新闻、搜索引擎、写博客等。
各类养生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的百家讲台、养生堂、名医馆、中医药科普养生大讲堂等栏目以视频形式与网民面对面,随时可见可听可学。医疗机构的门户网站大都开辟了中医药健康咨询平台,以直观的载体让公众认识了中医药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多元的视角向受众传达了中医药文化的理念和内容。
互联网把系统培养培训与传播平台打造、文化产品创作等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医药文化专业队伍建设。专业的培训网站如中医培训网等,培训内容涉及基层中医从业人员培训、中医药技能培训、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治未病及中医非药物技术推广培训、芳香保健师培训等,并将中医药继续教育、西学中课程、科普知识讲座等课件及中医药经典名著挂在网上,供广大医疗工作者和民众下载、学习。
互联网在拓宽“中医孔子学院”、中医养生大讲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的同时,也推出了许多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以及一批群众喜爱、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名家大师,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率。
5 最便捷地使中医药文化与民生健康导向快速接轨
互联网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将传播中医药文化与民生健康导向、落实中医新政举措紧密结合。铺天盖地的互联网很快唤醒了民众对中医药知识的寻根问底,也引来了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的兴致和垂询,非常有助于强化运用中医药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意识。网民、博客参与率和点击率较高的,往往都是十分贴近民生健康、求医问药的内容。
网上开通的各地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信息查询网,使民众通过网上查询功能,可以方便、准确地了解中医药服务的相关权威信息。如点击医院、医生或科室名称,就可以了解到全市中医医疗机构有关专家、特色专科及病种等准确的服务信息,不仅方便了患者选中医、看中医,也有利于打击假冒中医名医进行非法行医的行为,营造和维护良好的中医医疗环境。
互联网还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求医意识理念和就医模式,成为普及治未病理念、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强力引擎。各地正在逐步实现网上预约名中医、名中医远程会诊、中医微博咨询答疑等等,并逐步实现医院内部的医疗信息网络与社会通讯网络(手机、小灵通、互联网、3G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数字电视等)之间交互医疗信息功能,为医护人员和病人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方式,体现了中医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得到了民众的积极尝试和普遍认可。
6互联网传播中医药文化应把握好五大原则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2012年“第七届中医药发展论坛暨中医药文化大发展高峰会”上提出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好五大原则:“第一,坚持继承创新、科学发展,遵循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突出原创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快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步伐。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第三,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发挥文化对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的引领作用。第四,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有效地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优势。第五,要坚持全面推进,妥善处理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和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这也是互联网致力于推进中医药文化大发展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在传承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运作中,应当避免和改进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病。诸如进一步加强非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市场管理;抵制封建迷信、缺少科学依据的传统落后文化等不健康影响;避免过度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内容;避免过于夸大某些疗法功效,如绿豆包治百病,拉筋拍打治包百病;避免在中医论坛上滥发曲解或误传中医药文化的帖子等等。因而,网民们宜选择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中医药网站和医疗卫生防疫机构的门户网站浏览,以便获取准确可靠的中医药文化资讯。
建议在国家管理层面成立“网监局”,协调互联网行业与工商、公安、卫生、药监、新闻媒体等部门一起,制定净化和规范互联网中医药文化市场的规章制度和法规,实行规范的信息准人制和问责制,打击非法行医,杜绝虚假广告,制销误导信息。着力塑造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正确渲染“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氛围,反对封建迷信等非科学邪道愚弄百姓。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并利用与海外孔子学院、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等多种平台,建立更广泛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继续积极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交流与合作,使互联网更好地成为推进中医药文化深入民众和走向世界的传媒龙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