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中医病名不可丢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庞宪清 庞朝轩 时间:2012-08-13 09:36:00
  • 核心提示: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鹅口疮、胬肉攀睛、托盘疔、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洁,见名知义,易于掌握。又如破伤风、历节风、感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鹅口疮、胬肉攀睛、托盘疔、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洁,见名知义,易于掌握。又如破伤风、历节风、感冒、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宋代张杲曾在《医说·论疾》中说:“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破伤风、风湿热、麻疹、感冒、癫痫、子痫、白喉、痔疮、痈、痛风、风疹、云翳、脚气病、牛皮癣、梅毒等,在西医传入中国时,便为西医所采用。

      病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临床诊断不可缺少的内容,临床上治疗的目标主要也是针对病。任何疾病都应该是有原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所循,治法可用,预后可测的,因此在临床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抓住疾病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这样所确定的病名,代表着疾病最本质的认识,从而诊断出正确的病名。

      中医临床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不能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因为中西医学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论,把西医的病搬过来,套在中医学的头上,则名实不相符,无异于穿西装戴瓜皮帽,只能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带来负面影响。

      中西医两种不同理论体系,认识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种“西病中证”式的诊断是“人头马、美人鱼”之类,似是优势互补,强强结合,而实际上只会使中医学走向衰微,甚至消亡。因为用西医学理论来衡量中医学,不仅只有病名不科学,中医学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忧思之类病因以及经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中医药理论都将消失迨尽。因此,坚持中医病名,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所在,是中医药生死攸关的大事,否则将会使中医药学术一溃百溃。因此,我们应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坚持中医病名诊断,摒弃“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等错误观点。

      中医病名,也有不少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尤其是内科病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概念上的混淆,或称病为证,如将郁、喘、哮、痹、痿等实际病名后加一证字;或把证反作为病,如中寒、冒寒、伤风等证名作为病名,从而病证不分;或以症代病,把本来只是症状的咳嗽、胃痛、眩晕、呕吐、头痛等症状为病名进行诊断;还有名实不符者,一病多名现象,如:痢疾,也称肠癖、滞下、肠滞、大瘕泄等不同称谓。一病多名者,如痰饮,就统括悬饮、溢饮、支饮的不同。内科病名的缺陷,一是缺乏统一的命名标准,医家各据己见而定名,导致病名内涵欠准,外延过泛;二是诊疗手段原始,单独从望闻问切获得的资料有限,仅能起到“司外揣内”的作用,难以认识复杂的疾病本质,只能凭临床症状命名而不可能达到规范的目的;三是各承家传师说,学术流派间交流甚少,病名因流派不同而异;四是过分强调辨证,未能重视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总结,因此中医病名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辨病论治是一个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中医发展的障碍。

      众所周知,中医认识疾病是从症、证、病三个深浅不同的层次入手的,因症辨证、依症诊病、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中医辨证,不能取代辨病,因为诊病可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证重在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病与证是从不同角度对病变本质进行认识,犹如纵横经纬的关系,所以辨证与辨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针对中医病名存在的不足,应开展规范研究,加以改进。合理的予以保留,或者予以修改,或进行病种分化,或重新定义,创定新名。总之,其目的就是使病名更能确切反映该病本质,有利病种间的鉴别,提高病名诊断的实用价值。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