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几点解决的途径,供业内人士参考。 .
在我国,中药防病治病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是中药材资源第一大国,药用资源总数达l2 807种,经营药材l200多种,常用的药材为600种[1]。然而现阶段,我国创制的中成药在国外难以注册,不能合法销售与使用,美国限制中药饮片仅作为价格远远低于常规药品价格的“食品添加剂”进口。
1导致我国中药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原因
从中药材的基原、栽培、采收、加工、储藏、运输、流通,再到中成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药的质量,国际市场纷纷对我国中药的质量提出质疑,严重制约了中药的发展。由此可见,质量是中药发展的瓶颈,而中药材的质量则是其源头的根本。
1.1 品种基原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
除了人为造假外,异物同名、地区习用品、代用品使中药品种的基原变得异常复杂和混乱。如常用中药贯众是品种来源复杂的代表性品种之一。据统计约有9科17属49种和变种用作贯众,其中就使用地区面广、量大的6个主要品种进行系统研究Lz,发现,绵马贯众、紫萁贯众、苏铁蕨、乌毛蕨、狗脊蕨、荚果蕨等在化学、药理活性方面明显不同,不能等同应用。另外,各地区用药传统习惯大有差别,如广东省习用南板蓝根作板蓝根,广金钱草作金钱草,苘麻子作冬葵子等,其来源明显不同,功效差别较大。再者,中药品种本身的多基原也大大增加了中药质量的复杂性,基原不同,其化学成分、药理和功效就难免有所差异。
1.2 栽培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
大多数中药材生产零星分散,农民自行管理,自主经营,缺乏有关的技术知识,滥用、误用农药问题严重,导致生产出的中药饮片疗效不佳,甚至成为毒性饮片。日益恶化的种植环境也导致所生产的中药重金属等有害元素超标。2008年发生的800多吨含铅中药材在韩国口岸被销毁就是个最痛心的事件。另外,人为中药材污染现象也十分突出,部分药农和基地使用激素类农药来实现缩短产期、提高产量的目的,如壮根灵广泛用于麦冬、党参、当归、黄芪等根茎类中药材生产过程。
1.3 采收加工储存流通的随意性影响中药材质量
目前,我国中药材源头的采集加工仍以千家万户的分散式加工为主,采集时间、采收的方法随意性很大。药农为了赶行情,在不当的时期采收;为了延长药材贮存时间,对部分药材采用硫磺熏蒸或高温烘干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药材的有效成分;农户采收后储存时未采取必要的防鼠防霉措施,造成药材污染变质。另外,原药材进入运输及仓储环节后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样严重,如药货混装、仓储条件恶劣和多种药材混储、过期储存等现象较为普遍。原药材进入药材市场等流通环节后,各种不规范行为层出不穷,如以假冒伪劣愈演愈烈,部分经销商以次充优、掺杂使假,中药材质量事件层出不穷,如以猪皮假冒阿胶,萝卜干变野山参,地瓜皮当板蓝根,黄豆根冒充黄芪,树胶成为了山寨蜂胶,虫草中添加铁粉、铅粉等等触目惊心,种种迹象显示药材质量源头明显失控。
中药材是所有中药的源头,“先天不足,后天难补”,源头出了问题,后端花再大力气也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于事无补。如果内在品质出了问题则饮片切得再匀称、炮制再规范、包装再精细都无济于事。最终形成中药材质量失控→饮片及成药质量下降→中医基础破坏→中药消费市场萎缩→无法投入资金进行产业提升→质量失控加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最终将导致一个多方共输的局面。
2把好中药质量源头关
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而言,应充分调动行政与技术资源,加强中药源头监管,通过多方、多面、多层把好中药质量源头关。
2.1加强立法监督提高现有法规的执行力度
从《药品管理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系列法律法规来看,虽均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了中药材的管理,但相关条款主要集中在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中药材的销售包装、产地和仓储等基本要求。GAP、GMP和GSP三大质量管理规范虽涵盖了中药种植、中药饮片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管理,明确了中药饮片管理的办法与措施,但针对中药材种植的GAP没有要求强制执行,而且GAP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局限,针对特定品种无法给出具体标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GAP制度的落实和中药生产的监管,导致很多地方GAP名存实亡。所以依据目前的法律法规和执行现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中药源头环节的监管法律体系,将法制化中药生产审批监管覆盖整个产业链。同时应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发挥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摸索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出路,建立切实可行的新机制、新方法,并对各环节加大违规惩处力度,最终推动中药材种植、经营、质控的规范化,引导中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2.2加强过程监控提升现有规范标准的水平
一直以来,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多重形式,重传统,轻标准,创新明显不足。对中药材质量的控制多集中在下游商品中药饮片上,对中药材生产中的质量控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中药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中药材标准化是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有效、可控)的重要前提,对中药产业,乃至中医药产业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系列GAP的管理文件和标准操作规程是整个中药材行业科学运行的软件,其中中药基原溯源、标准制订、炮制加工等方面都是构建“源头工程”重点、难点问题。应坚持利用现代科技检测手段,开展对环境、土地、育种、施肥等一系列环节的监控,来控制中药材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效成分含量,最大可能地保证药材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外,在中药材交易过程中应用期货合约,将改变传统中药材交易模式,规范中药材交易过程,规范中药材物流和仓储,促进现代中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优化技术资源配制,积极推进生产标准化制定与应用,积极引导中医药行业管理,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建设,推动我国中药材标准向围际标准转化。
2.3 加强长远规划 实现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中药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野生资源量锐减与野生变家种等诸多未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同时要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应站在国家层面将我国中医药行业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保障基本药源,提高国家战略储备能力。
3 结语
总的来说,要突破中药发展瓶颈,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上占一席之地,生产出优质的中药材是第一关。如何从中药材生产的源头就开始严格标准化控制,保证中药材的质量,稳定其疗效,已成为当前中药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课题之一,也是药品监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