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在概论教学中传承中医思维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徐红欣 时间:2012-03-24 08:22:00
  • 核心提示: “中医药学概论”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卫生部“十二五”期间,供药学类专业用规划教材中仅有的一门涉及到中医药学的课程。笔者任教6年,对教学中的种种困境深有感触。  种种困境有根

     “中医药学概论”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卫生部“十二五”期间,供药学类专业用规划教材中仅有的一门涉及到中医药学的课程。笔者任教6年,对教学中的种种困境深有感触。

      种种困境有根源

      学生认为课程不重要

      相对学生而言,从事中医药的人士从专业角度,成年人从自己的人生体验中,知识分子从文化的重要性中,很容易认同祖国医学的重要性,也比较容易认同这门课程的价值。但对初入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只能是外在灌输。他们往往既无感性认识的直接体验,又无理性认识的高度。所以,如果这门课程被列在必修课中,就不得不学;若被列入选修课程,则多半心不在焉,即使他们非常喜欢这门课,也难投入大量精力。

      怀疑中医药的正确性

      中小学教育所授均是现代科学,学生们养成了还原分析的思维方式。而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却属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学术体系,所以这门课程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观点的冲突与思维的混乱。导致从现有的层次,他们很难认同中医药,如果一个人,怀疑自己所学内容的正确性,则很难有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难度大

      学习中医药需要勤奋,更需要文化的熏陶、思维方式的培养、悟性与思辨,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的人,即使他能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也很难学进去。另外,在学时太短,教学内容太多;有些学校药学专业根本不设中医药方面的课程,有些设了也是选修课,学时不超过54学时之余,课程内容却无一例外不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学科的浓缩版。篇幅虽可以浓缩,但一个个相连的知识点却不能浓缩,理解学习它们的过程更不可能浓缩,否则便无法得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给教与学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就业困难影响学习积极性

      当前西医药占绝对优势,即使中医院用中药也不多。有文献说,全国3千多家中医院,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医院,一个地区中医院的效益往往不如综合医院。从考研与就业两方面来说,中医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就业情形都不够乐观,这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寻找脱出困境的方法

      首先,最根本的是在国家政策、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改变中医药的现状,只有学习中医药的出路变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投身中医药的积极性。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性,是解决广大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真正需要的。如让中医针灸、推拿、医疗门诊能较大面积覆盖社区、农村;让中医美容、减肥、食疗、健身更多现身城市,这些都是有可能做到的。

      其次,在非中药药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于中医药的学时、学分要有硬性要求,下大力气编写非中药药学类专业的中医药教材,不再用浓缩版,并配套编写趣味性高、知识性强的教辅材料。

      另外,培养真正能用中医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老师。因为,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具有较高的哲理性,不仅可以指导中医药的学习,也可以指导其他各科的学习,还可以指导日常生活,但目前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的人太少了。可以说没有思维方式的传承,就没有中医药的传承。在教学中,应请一些真正的老中医讲课,带学生走进老中医的诊疗生活;如果没有,从网上找一些相关视频也可以,加强感性认识。

      最后,学中医要从孩子抓起,在启蒙教育中,就要加强对中医药的认识,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包括思维方式的培养。以上方法,虽说短期都不易见效,但却是很有必要的,假以时日,总会有效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