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些脾胃病专科没有中医特色,诊疗缺乏真正的“系统观”,临床思路狭隘;忽略人的社会性,割裂身心联系;经典理论缺位,缺乏专业内涵;文化观念淡薄,软环境建设不足;过度依赖内服药,治疗手段单一。中医脾胃病专科发展路在何方?已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脾胃病防治新模式
创新健康管理模式
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思维、形神一体、辨证论治的特点,提出全方位的动态“时、空、社、身、心”健康模式。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将时间因素、空间环境、社会环境、身体形质、心理状态等因素综合考虑,积极“预测疾病(predictive)、预防疾病(preventive)、个体化治疗(personalized)、患者参与(participatory)”相结合的“中医4P”健康管理模式。
通过应用五运六气理论,推演疾病发生发展趋势,每逢重大节气前后,进行健康信息预报,根据不同人群体质特点,制订个体化的防治方案。不但注重中医技术的应用,更重视中医健康观念和养生文化的宣传普及,充分尊重人的社会性,最大程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医患双方在防治疾病中的良性互动。
以脾胃为基石的十大“治未病”理念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提出健脾胃以安五脏,温胃阳以通六腑;健脾胃,补元气,延年益寿;通经络,健脾胃,强五脏;体质辨识,固护脾胃,未病先防;饮食辨证调脾胃,增强体质;因天之序,顺应四时调脾胃;健脾养肝,益寿养颜,尽享中医文化之美;运动调摄,交通任督二脉,运行小周天,平衡脾胃升降功能;周易象数五音疗法纳天地之气,健脾益胃,调气摄精平阴阳;《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解读生命谱,预测病势,周易象数举天地之力调脏腑功能,固守脾胃等。“以脾胃为基石的十大‘治未病’理念”。即通过“治未病”思想指导中医脾胃病防治,使专科建设有了新视野、新方法;通过调理脾胃实现“治未病”目标,使这一理念由空泛变得具体,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树立“泛脾胃”意识
所谓“泛脾胃”意识,即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重视调理脾胃法在多种疾病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根据“九窍不和皆属于胃”,通过调理脾胃防治痤疮、荨麻疹、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等皮肤病及五官病。根据“阳明主润宗筋”,调理脾胃防治阳痿、性欲低下等男科病。根据“治痿独取阳明”,调理脾胃防治重症肌无力、中风及其后遗症等。
体病相关论
在慢性脾胃病的防治过程中,重点突出针对调理体质的治疗方法,即治疗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改善或消除症状,更重要的是改善体质,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远期疗效,真正体现中医“标本兼治”的优势。
针对慢性脾胃病,我科一方面积极探索新方药和新外治技术,同时开发出主要用于针对改善体质的脾胃病四时系列膏方。在“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以患者疾病特点为基础,根据四时气候特点及患者体质状态,制订个体化的膏方调补方案。受到患者欢迎。
专题研究推进专科建设
多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深化专题研究,推进专科建设”,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开展疗效主导型的“广度”研究;以优势病种外治技术规范化为导向,开展科研主导型的“深度”研究。先后开展一系列专题研究,如中医外治技术的挖掘整理、中医典籍诊治专科疾病的经验整理、中医养生文化的学习传播、以辨证施护为基础的中医特色护理研究等。
“治未病”指导专科建设
中医文化建设
中医文化建设始终被放在科室发展的重要位置。“治未病”工作,应用运气文化、体质文化指导疾病的预防和诊断,让患者惊叹于运气学说的现实意义。门诊和病房处方用药,以中医“四大经典”尤其是伤寒、温病理论为指导,在专科疾病的防治中继承中医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日常起居,以五行文化和节气养生为准则,“与时偕行”,取法自然,使患者体会到天人相应的意义所在。亚健康管理,突出膏方文化、外治文化、饮食文化(药膳、药酒、药茶等),治养结合,形神并调,实现中医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如此,将中医文化和古典美学融入到临床、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
中医经典回归临床
为实现中医理论、经验的“原味”传承、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全科积极学习应用中医经典理论经验,尤其近年重点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伤寒学派和以《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为基础,指导专科选方用药,使经方在脾胃病防治领域大放异彩。
护理团队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养生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逐步形成专科病种辨证施护规范,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而且对传播中医文化、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医外治技术
积极开展中医外治法在脾胃病防治中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目前开展的传统中医外治法有针法、灸法、罐法、推拿、穴位贴敷、熨蒸、鼻嗅、五音疗法、药浴、壮医等十大类。先后开展了40余项中医外治技术及特色疗法,并编写了《脾胃病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指南》。
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气候特点、饮食习惯、体质情况和脾胃病流行病学特点,将中医外治疗法运用于脾胃病的防治中,实现“内病外治”,提倡“针灸、推拿、药物”三结合,实现脾胃病防治理念和方法的共同进步。
中医文化产品服务
在慢性脾胃病防治过程中,我科尤为重视特色中医文化产品服务,主要体现在膏方、药酒、药膳、药茶等传统剂型的创新应用。根据患者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四时系列膏方”,或施以针对性的药酒,或方便携带的小包装药茶等,并总结出不同系列专科药膳。以上文化产品,成为防治脾胃病及治疗疑难痼疾的有力武器,并为名医、名科、名院品牌的打造提供有力支撑。
小专科要有大中医思维
中医“治未病”文化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大众防治疾病的能力,扩大了中医药继承发展的群众基础,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本区域群众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认同感。中医“治未病”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使群众深切体会到中医药文化技术的现实魅力,中医药“简、便、廉、效”的特点,使其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时有所作为。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专科疾病防治模式的创新,为中医专科疾病防治开拓新局面,为新时期中医专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为中医药回归主流医学提供契机。
实现专科“治未病”,关键是“小”专科应有“大”中医的思维和视角,用“大”中医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专科建设。所谓“大中医”,是指能全面体现中医先进理念和充分发挥中医疗效优势的思想和实践,应结合专科疾病的特点和当前的医疗现状,加以归纳总结,将繁杂而笼统的经验系统化、具体化,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