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家庄市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为抓手,完善网络,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优势作用,全市中医药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加强领导,确保服务项目实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项目内容、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二是实施整体推进。明确了“两个全覆盖”,即23个县(市)区全覆盖,各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为实施主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的所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全覆盖。三是保障经费投入。明确要求将中医药服务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从项目整体经费中统筹安排,用于中医药服务内容的经费不低于每个单项经费的10%,并统一考核。据统计,项目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累计拨付中医药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有力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健全体系,强化服务平台建设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是加强硬件建设。市财政投入300万元,在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国医堂”。明年全市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全部设置“国医堂”。同时,在121个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创建了188个中医药特色示范性村卫生室。特别是投入近500万元,为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了熏蒸床、智能通络等中医药设备。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首席中医师”进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活动。三是搞好业务培训。对305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人员和68名县级业务骨干进行了培训。 细化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采取了一系列工作举措,规范中医药服务项目。一是信息化支撑。与专业软件公司联合研发了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对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健康电子档案数据库,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软件中开辟单独中医健康指导专栏,进行日常保健、中医个性化健康指导服务。二是规范化考核。明确了考核对象、考核指标、评价内容、评价办法和评分标准。抽调专家对全市项目管理、资金拨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建档率等9个指标进行考评,并将结果计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终绩效评价总分之中。三是系列化宣传。成立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专家团,举办“健康大讲堂”,编写养生保健知识手册,印制“中医健康处方”,组织了“百名市民体验中医药适宜技术”活动,受益人群达120余万人次。 |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