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基层中医院现存问题及对策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赵文举 韩天助 时间:2012-01-31 14:34:00
  • 核心提示:  笔者在基层医院从事中医临床40多年,并从事医院管理工作近20年,亲身经历建国后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历程,目睹身边中医队伍现状,谈几点看法及建议,仅供参考。  基层中医院现存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县级中医院只增加

      笔者在基层医院从事中医临床40多年,并从事医院管理工作近20年,亲身经历建国后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历程,目睹身边中医队伍现状,谈几点看法及建议,仅供参考。

      基层中医院现存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县级中医院只增加了少数中医药本科生,而乡镇卫生院几乎没有,即使家在当地的毕业生也不愿在家乡医院工作,大都向往大城市、大医院,如果不能被大医院招聘进去,宁可改行,也不来基层医院供职。

      医院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实行绩效工资制,刚从学校毕业初涉临床的医生,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实践经验尚少,疗效不明显,不如西药容易掌握。鉴于这种实际情况,一些中医师往往就多开理化辅助检查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多开西药输液,这样既可短时显效,又可提高个人绩效工资。

      但长此以往,中医药理论逐渐淡化,变成不中不西的医生。中医药学是一门精深沉潜的学术文化,绝非急切浮躁者所能问津,必须澄心凝虑坚持读书和做临床。但是商品经济社会,唯名利是务者不乏其人,面对医院绩效工资,医生为了养家糊口,难免急功近利、弃中从西。

      中医院中医与西医人员比例严重失调,西医占主体,综合医院中医科更是薄弱科室,乡镇卫生院很少设中医科室和中药房。当前中医药工作在基层不仅乏人,而且乏术。由于基层中医院西医人员比例过高,西医人员向上级医院转诊病人时,自然建议到综合医院做进一步诊治。这样,三级中医院就失去了基层患者来源。

      对策

      一是鉴于当前基层中医队伍之现状,希望各级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下决心,要以抢救濒危文化遗产的紧迫感,实事求是地认真开展一次全国大调研,彻底摸清基层中医队伍的现状,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施策,适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是要鼓励和引导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大力提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此年复一年,逐年增加,聚沙成塔,涓涓细流终会汇集成江河。

      三是凝聚更多更好的中医药人才是做好基层中医工作的第一要务。地方政府是相关政策的制订者和实施者,要积极争取并热情地欢迎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来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像对待大学生村官一样重视,全方位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给予他们良好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四是抓好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的实习。实习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关键阶段,学生虚心侍诊、勤于请教,认真书写病历,老师耐心地指导,这都关系到走上临床能否较熟练地运用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达到“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境界,而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学术生存的基石和发展的源泉。

      五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本科生在校学习是医学的启蒙阶段,为今后走上临床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激发了不断拓展理论知识的决心和目标。在学校所学到理论知识只是医学领域中最基础、最规范的一少部分,还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要精勤不倦地上下求索,通过刻苦读书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医学家,哪位不是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博极医源,作“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的苍生大医。业医者要坚恒勤勉,勿怠勿荒,不鹜浮华,始终践行读书—临床—再读书—再临床的过程,并以此为座右铭。只有这样方可前无愧于先哲,今无愧于百姓,后无愧于来贤。

      六是设立如吉林省青年中医发展委员会和中医大学生“三真学社”那样的组织,全面推行“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培养矢志于中医发展、真信、真学、真用的中医人才,希望这种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基层,实施到基层,惠及基层中医人才培养。

      基层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要制订规划,建立制度,抓好中医药专业人员的医学继续教育,定期培训,建立个人医学继续教育档案,与评选优秀职工、职称评聘紧密挂钩。

      同时鼓励以请进来、送出去,百家争鸣的方式,不断提高中医专业素质,进而提升中医临床疗效。

      七是加强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五千年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文以载道,中医药文化与其学术是鱼水相依、水船载覆的关系。中医药学术世历三古,人更四圣,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假若没有或失去中医药文化的载体作用中医药将无法从古传承至今。

      中医药文化不仅要在大城市的中医机构宣传普及,基层中医机构同样需要。一是要有形式的展示,营造文化氛围,便于直观体现;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实质化为中医人的专业信仰,职业规范和道德理念;而且让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让百姓进一步了解到祖先泽被千秋的伟大智慧。

      为此,一是要使中医文化走向全社会,更加贴近百姓,出版图文并茂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让人人读得懂、看得明白、记得住,尤其能让在校学生和对中医药有兴趣的朋友都能读懂。二是要在中国医药大学开设中医药文化课,使学生提前系统掌握,从而增强学习中医的坚定信念,为日后步入临床执业铸就坚实的基础。

      八是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工作必须从“根”开始。那么根在哪里呢?根就在广大的农村基层,根就在民间,根就在百姓心里。韩愈《答李翊书》曰:“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中医药同平民百姓的生老病死有着血乳交融的关系,希望中医药这棵大树历经风雨沧桑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