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增加中医文化修养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万金淼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时间:2012-01-31 14:30:00
  • 核心提示: 中医药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底蕴,是提高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宝贵资源。因此,探讨以中医药文化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有利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培养以人

     中医药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底蕴,是提高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宝贵资源。因此,探讨以中医药文化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有利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培养以人为本的情操

      尊重生命,是中医药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这强调了应高度尊重和珍惜生命。又如《内经》中,开篇就提到养生,正是出于对人生命的至高尊重,才强调“治未病”思想。

      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中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可教育和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提高其尊重、敬畏、爱护生命的意识,激发其努力学习,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人文情怀。

      培养朴素博爱的道德

      “医乃仁术”是中医药学的基本命题。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称“医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中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二是称医生良好的医德为“仁心”,勉励医生以仁爱之心,博爱群生。三是称医德好的医生为“仁人”,视“仁”为评判医生道德操守的标准。

      通过中医药文化中以“仁慈为先”的医学价值观,可教育和引导学生胸怀仁善,对患者怀抱仁心,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培养学生“仁爱“、“慈善”的人格理想。

      培养淡泊名利、诚实守信精神

      杜绝名利、清廉诚信,是祖国传统医学对医生的根本要求。如扁鹊治愈了虢太子的尸厥症,有人称赞他能起死回生,而他却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反映出扁鹊不图虚名、严谨求实的品格。历史上诸如此类关于医家清廉诚信的杰出事例不胜枚举。

      通过中医药文化中的“清廉洁爱”,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与谦和谨慎的人格风貌,培养其重义轻利,趋义避利,倾心诚信等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意识

      祖国传统医学倡导医者须以坚实的医学知识为根本,以雄厚的文、史、哲(儒学)等知识为基础,实现知识上精专和广博的统一。孙思邈在《论大医习业》中指出,学医不仅应通读谙熟《内经》等医学典籍及本草方书,还须“精读”《周易》、五经、三史、庄老诸子百学之学。“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

      通过中医药文化中的“精广统一”,可教育和引导学生不仅“精勤不倦”地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博闻强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道德修养、文化礼仪等方面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为学与为人的和谐统一。

      培养探索创新的品质

      中医药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其发展史基本上就是医学创新史。以热病为例,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对《内经》的突破和创新。刘完素对热病“不墨守六经”,是对热病学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则将热病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又如朱丹溪的“持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和汪廷珍的“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等,都是鼓励医学创新。近代名医肖龙友所言“泥于古不可言医,囿于今亦不可言医”,则深刻道出了医者创新的真谛。

      通过中医药文化中的“推陈出新”,可教育和引导学生为医、为学必须积极进取与勇于探求,从而培养学生不懈努力,积极创新的良好品质。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四个环节

      在中医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中医药文化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必须在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转变教育观念

      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即坚持以培养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实用型”人才为宗旨,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意识。在具体工作中,准确把握现代高职的教育目标,形成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共识,实现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中穿插专业教育,形成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在思想上融为一体的良性机制。

      二要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即紧密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和学校实际,把发掘、弘扬、继承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传统思想,整合为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借力于中医药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丰富和改善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这是以中医药文化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

      充实中医药文化内涵

      一要在管理中充实中医药文化内涵。即将具有中医药文化价值特征的人文观念、治学方式、行为准则等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之中。

      二要在资源建设中充实中医药文化内涵。即立足实际,将人力、物力、财力向中医药倾钭,加强中医药设备、图书文献等资源建设。

      三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实中医药文化内涵。即优化课程设置,加大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适当增设文、史、哲、艺等选修课,引领学生的中医药文化价值取向;加强教学研究,组织制订符合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等相关教学文件、开发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优化中医药文化建设条件

      一要优化育人环境,即加强校园硬件建设、软件建设,营造校园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丰富和拓展各空间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功能。

      二要优化师资队伍,即一方面从严选拔聘用高水平人文课程教师、切实提高其地位、积极加强其培训等;建设数量足、素质高的具有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人文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师培训中增加相应的中医药文化方面内容,对德育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培养,促进其更新中医药文化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三要优化校园文化生活。

      改革教学评价方法

      一要在教学目标评价上实现由“分数”到“人格”的转变,对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二要在教学方法评价上实现由传播“知识”到发展“人性”的转变,把发展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质的“人性”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要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实现由“明道”到“体道”的转变,不仅评价“明道”,即学生对知识接受的程度,而且评价“体道”,即学生在知识指导下实践水平的优劣和人文素质养育的高低。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这是以中医药文化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保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