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在“做人文医师,促医患和谐”论坛上,钟南山院士针对近来发生的医患纠纷,做出评价。他认为,当前已到了“医学人文沦落”的境地,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格外重要。
而不久前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纲领和指导性文件。对于医疗行业(特别是中医药行业)而言,更应该紧密结合形势的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倡导医疗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的价值最大化,人的权益最大化”。在这方面,中医一直有着优秀的传统,崇尚“大医精诚”的精神。医生面对患者,虽然要考虑医院的经济创收,但更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健康知情权,以及温情相待的平等意识。在为患者提供优秀的技术服务的同时,还提供真诚、不厌其烦的精神安慰、心理疏导。让患者感到,医生始终是站在患者的角度处理问题,实施治疗的。
医疗人文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免费医疗,也不需要医生像雷锋一样大公无私。比如多一些诚挚的微笑、有问必答的解释,以及对病人家庭和经济情况的嘘寒问暖,或者力所能及给患者提供一些生活帮助就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经由医生说出来、做出来的事,对患者和家属就是一种信任和爱戴。只要你的问候是真诚的,患者就能够感受到。
有了这种信任心理和内在沟通,就算是医生出现一些小的失误,患者也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凡是技术性工作,总会存在一些失误。这也是钟南山强调人文精神的主因:在医患关系中,医生需要做一些批评和自我批评,多用人文精神去化解和拯救医患矛盾。
可现实社会中,很多医生不重视人文精神,缺乏文化修养,对患者爱理不理,治疗时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更有甚者,还养成了“职业冷漠症”,急功近利。正如卫生部长陈竺所言:“如今,有多少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能抬头看患者一眼?一旦患者问得过多、问得不专业,又有多少医生能够笑脸相待并耐心解答?”
如果没有“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精神,面对疾病,医生即使给患者实施了治疗,也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打击。这种“冷漠性格”实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其结果是,一旦出现了一个哪怕是很小的医疗问题,患者就不依不饶。而这种不依不饶其实是内心负面情绪的集中释放而已。
所以,在推行医疗改革、增加医疗投入,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的今天,就应该加强医疗行业的文化建设,多传播一些“人文精神”,多一些仁心仁爱的医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很有人情味的医生。笔者相信,只要绝大多数医生的人文水平提高了,成为“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治疗者”,医患关系就能得到较好的修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