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基层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40年,目睹许多县级中医院中医特色不明显的现状,认为其原因是人才匮乏问题。
近几年来,虽有不少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入基层中医院工作,但他们大多在病房以书写病历为主,对病人的诊疗没有主观能动性,缺乏临床实践锻炼,缺乏中医诊疗思维,更不要说掌握理法方药。如此日复一日,诊疗技术难以得到提高。这造成中医药后继乏人,使基层中医院发展后劲不足。
过去,中医诊治病人,一是门诊,二是出诊。病家请了医生,就把病人的命运交给了医生。由于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夫的声誉,所以一个有责任心的医生,就要对病人高度负责,对病情全过程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治疗;在治病的同时,自己也积累了治疗经验。因此过去许多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青年中医,跟师学习四五年,一面读书,一面随师临证,再独立诊疗若干年,就可成为既熟悉中医理论,又富有临床经验的合格中医,有的甚至成为当地名医。
按说,现在我们的条件比过去好得多,基层中医院的青年医生也多数受过高等教育,进入临床后又有资深老中医指导,理应尽快成为临床骨干,但实际情况则不然。
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许多年轻人没有全身心投入到他们所从事的中医临床工作中,只求过得去,缺乏钻研精神,使许多名中医的学术思想、经验,大有传承不下来的危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独立的临床实践学习机制,来管理、评价和激励青年中医的临床实践工作。
因此,对基层中医院而言,要解决人才问题,必须重视青年中医实践问题。首先,从中央到地方应出台政策,将中医院办成中医药特色明显的临床基地,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培养计划,充分调动青年中医的积极性。尽量安排他们多临床、重感悟,实实在在提高医疗水平,尽快成为中医事业的接班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