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鹏教授
张云鹏先生是首届“上海市名中医”。曾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副主任、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他崇尚仲景学说,善用经方又旁及诸家,50余年悬壶济世,30年授业育人,铸就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目前,张云鹏名中医工作室列入国家“十二五”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我们正借助这个平台,积极推广张云鹏教授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以及中医传承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并探讨和完善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传承教育模式。
传承教育是培养 临床人才重要环节
张云鹏认为,现代传承教育的形式要突破传统的一门式师承,应该是多元化、多形式的传承,包括国家或地方(如广州、浙江)组织的拜师授业的师承研修班、继续教育的专题授课班、专科专病的传承培养班、不同层次中医从业人员的再教育等。传承教育最大特点在于重视实践,在临床实践中教学,突出中医临诊的直观性与经验性。
他提出,现代传承教育要明确其任务与目的,一是继承老中医药专家们的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使之整理、总结,上升为理论而得以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并传世以指导后学。二是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以提高和优化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的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50余年的教育实践表明,中医药院校教育已成为我国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某些时期,有些院校教育所侧重的是系统理论学习,缺乏临床实践的机会和经验。在那些单纯由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中,确实存在缺乏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不精于辨证施治,不能恰当运用中医理念指导用药,不会或不善于感悟中医名家的一招一术所蕴涵的理论医道等现象。所以张云鹏认为,传承形式伴随了中医药发展的数千年历史,具有其不可替代的自身价值。
应发展与完善传统模式
张云鹏认为,当前的传承教育是传统传承形式在现在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运用,应当纠以往师承之偏,扬传统传承之长,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的师承,赋予新的内容,采取多种途径,使其成为具有当今时代气息,适应中医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不断创新的师承教育。
在多年的传承教育管理工作中,他坚持改进和完善传统形式的传承。在从1990年开始主持上海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管理工作期间,率先提出,要改变传统的单导师传承、一家之言模式,跟师形式上倡导多导师指导下的继承,既有中医导师也有中西医结合导师,有本市导师也有兄弟省市导师。
教育管理上采取“分散带教、集中上课、统一管理、定期考核”的方法,跟师继承学习始终贯穿其整个培养期间的主线。而管理者还要组织学员定期集中进行规定的理论课程学习或集中听取专题讲座。在教学形式上主张“五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技术相结合,门诊跟师与病房学习相结合,临床医疗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激励学员广拜博学,拓展受学者的眼界、思路,而能在较高层次上将各家学术特色与精华融汇贯通,建立自己的学术特色,甚至创立新的流派学说,从而丰富中医理论,不断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医道注重经典理论。根据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并结合他自己的成才之路,在师承教育中,张云鹏主张强化中医理论的继续学习,尤其是经典著作的重温学习,同时强调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经典理论是医道之本、学术之源,能赋予后学广博的科学内涵,开启后学临床辨证之思维,指导后学运用治疗法则,以不变应万变,是中医药得以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石所在。
成才在于诚、勤、敏、悟。他在每一届师承班学员开班仪式上都特别强调,要培养学员诚、勤、敏、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拜师受业诚其心,整理总结勤笔耕,洞察索微敏其思,遵古创新悟其意。张云鹏要求受业学生要多临诊,勤总结,提出:“勤于累积,善于探索”。学生不但要跟师侍诊,而且要加强独立临诊。
师承受业的学生都应选取那些受过中医药系统理论教育,并已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历的专业人员,所以在跟师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整理导师的经验与学术思想,感悟导师在临诊中所用的一方一术、一招一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其中的医理医道。鼓励学生多跟几位导师,多临床、多实践,多运用、多体会,多思考、多总结;引导学员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才能对老师的经验加以总结提升,并有所创新。
应纳入国家教育事业统一规划
张云鹏在多年的师承教育管理中感到,师承这种形式是在中医药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特定需要。要使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薪火传承,永不衰落,师承的教育形式应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教育形式,与中医的院校教育同样都是中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议将师承教育纳入中医教育事业的整体结构之中,组成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种教育链。
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成为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种中医教育体系。现行的中医药院校教育侧重系统的理论学习,重在为中医药人才奠定理论基础。而师承教育则是重在实践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建立“一贯制”教育,形成我国特有的中医药教育模式。
张云鹏还提出,推广七年制教育,试行八年制学业,调整现行课程设置,增加师承教育内容。具体可以这样进行:第一年学习中医传统文化和医古文;第二、三年学习中医基础课程及相关经典医著,夯实中医的理论基础;第四年学习西医基础知识;第五、六年进入临床课的学习,同时开展师承教育、临床医术的承授,结合临床课程,学习体会中医的临床特色,培养学生临诊综合能力;第七、八年可以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在继续临床跟师学习的基础上,具备感性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带着问题开设课题,开展对导师学术思想、学术经验的承授、总结,并以学习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方法和医疗卫生发展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为主,提高科研能力,深化专题研究,将临床与科研、实验相结合,这个阶段是扎扎实实出成果的阶段,而且,所出成果必然可应用于临床,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链接
杨悦娅,女,1958年生。主任医师,第二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临床家张云鹏主任医师。多年跟随妇科名医朱南孙教授学习侍诊左右。又承蒙国医大师路志正、朱良春、何任等教授不吝真传而授之。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2008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称号。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