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象类、犀牛、三趾马类、牛类、鹿类等的骨骼化石。主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全年可采,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贮于干燥处,生用或煅用。作为化石类药材的龙骨从古至今在各民族的医疗实践中均有应用,如傣医称之为“鲁那”;蒙医称为“鲁一牙斯”;而藏医称其为“周瑞”。龙骨在各民族医学中药名虽各异,但来源均一致,然而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对龙骨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既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色,本文试从中医、藏医、蒙医及傣医各民族医药对龙骨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方面,探析龙骨在中医药与各民族医药理论与临床应用中的异同点,从而为拓展龙骨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1药性理论
1.1中医药:《本经》载:“龙骨,味甘,平。”《本草纲目》日:“甘、平。人手足少阴、厥明经。”《本草求真》云:“甘涩,微寒,专人肝、肾、大肠、兼人心。”《本草备要》亦云:“甘涩,微寒。入手足少阴,手阳明,足厥阴。”《开宝本草》谓:“味甘,平、微寒,无毒。”《本草蒙筌》日:“味甘,气微寒。”
现代中药学通过对古代本草中龙骨药性的总结,一般认为龙骨之药性为“甘、涩、平,归心、肝、肾、大肠经。”
1.2藏医药:《新编藏药配方》载:“味涩,性温。”《甘露本草明镜》:味涩,消化后变苦,性温、钝。”现代藏医药参考中医对龙骨的认识,一般认为其药性为“味甘、平、涩,性温”。
1.3蒙医药:《认药白晶鉴》:“味甘、涩,性平”。
1.4傣医药:《西双版纳傣药志》:“味淡,气腥,性凉。入土、水塔。”“四塔(土、水、火、风)学说”源自南传佛教,它是贯穿整个傣医学术的重要理论体系,并被用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及疾病的诊治。
2功效与主治
2.1中医药:《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瘤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龙齿,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涩平去脱。故成无己云: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本草备要》:“能收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治多梦纷纭,惊痫疟痢,吐衄崩带,遗精脱肛。利大小肠,固精止汗,定喘。敛疮,皆涩以止脱之义。”《本草求真》:功能人肝敛魂,不令浮越之气游散于外,故书载能镇惊辟邪,止汗定喘。涩可去脱,故书载能以治脱肛、遗精、崩带、疮口不敛等症。属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魄之妙。
总结历代本草中龙骨的功效主治,现代中药学认为龙骨具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敛疮生肌之功效,主治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自汗、盗汗、外伤出血;疮疡久不收口及湿疮。
2.2藏医药:排脓,愈创生肌,消肿,止痛。主治瘿瘤,头痛,骨刺痛及愈合伤口。《四部医典》:“止腐,去瘿瘤。”《药名荟萃》:“解毒。洽头痛,骨痛。”《词意太阳》:“治痈疮等腐烂,去瘿瘤。”《晶珠本草》:“治伤口糜烂,愈疮,消散瘦瘤。”《新编藏药配方》:“治骨伤,伤口腐烂,头刺痛,去瘿瘤。”
2.3蒙医药:杀黏,止刺痛,止腐,生肌敛伤,安神。主治脑刺痛,筋骨损伤,骨折,刃伤,盗汗,遗精,淋病,失眠多梦,巴木病。《金光注释集》:“止腐敛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镇静,安神,杀黏,止血,涩肠,生肌,敛疮。”
2.4傣医药:清火解毒。主治水火烫伤,胸中烦热,失眠多梦。
3用法
3.1 中医药:内服:入汤剂宜先煎,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余生用。
3.2藏医药: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3.3蒙医药:内服:煮散剂,入丸、散。外用:研末,与其他药制成散剂,涂于伤口。
3.4傣医药:内服:适量,磨水服。外擦:适量,磨水擦。
4讨论
通过中医与藏、蒙、傣医对龙骨药性认识的比较发现,中医与蒙医认为其具有甘、涩之味,藏医亦支持“涩”味之说,傣医则独举“淡”味。药性上中医认为其性平而偏寒凉,蒙医亦说性平,傣医也谓性凉,然藏医独称其温性,与它医殊异。
药性是药物临床功效主治的高度概括,鉴于中医与各民族医药对龙骨药性认识的差异,因此在龙骨的功效与主治认识上也存在一些异同。相同之处首先在于中医与藏、蒙、傣医均认识到其收敛固涩之性可以敛疮生肌,故都应用于疮疡不敛、刀伤、烫伤等症。其次,中医与蒙医都还认识到其收敛之性可以涩精,故临床上用以治疗盗汗、遗精、出血等精血滑脱不固之证。而且,中、蒙、傣医也都认识到其安神之功,临床用于治疗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惊痫癫狂等。在用法上,除傣医提及磨水服或磨水擦以外,余兼既可煎汤内服,也可研末外敷。不同之处在于,中医独用其重镇之性以平肝潜阳, 临床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而藏医与蒙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其止痛之效,并用治头痛、骨刺痛等。此外,藏医认为其具消肿之效,临床用于瘦瘤的治疗。而傣医独谓其可清火解毒,用治胸中烦热。通过中医与各民族医药对龙骨功效及主治的比较分析可见,对其收敛固涩、敛疮生肌”、安神功效的认识比较一致,而其止痛、消肿、清热解毒等功效则散见于某些民族医药理论中。其中,藏医“去瘿瘤”之说则与《神农本草经》中“主瘤瘕坚结”的记载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对同一来源的龙骨药材的性味、功效主治的认识,各民族医药体系之间已存在一些异同点,那么差异认识之处是由于受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偏识,还是受历史、地理等条件的制约而未能深入挖掘的理论呢?因此,笔者认为站在继承发展中医药的高度上,以龙骨为切入点,开展对其功效与主治的再认识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借此不但可以丰富中医药的理论,更可拓展中药的功效与 临床应用,使中医药更适合临床的需要。而对龙骨为代表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的再认识研究必须建立在古代本草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开展临床研究,并充分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拓展中药的功效与主治,使之效验于临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