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特点及价值
《桂海虞衡志》为南宋著名文学家范成大所著,是一部记述宋代广西地区社会文化生活的史料笔记。这部书主要反映了宋代广西地区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情风俗、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因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一直为历代学者所关注。本文通过对《桂海虞衡志))中医药学史料的归纳和整理,从中探讨这部分史料的文献特点及价值,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范成大与《桂海虞衡志》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乾道八年,范成大出知静江府(治所在今桂林市);淳熙二年,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史。范成大在桂两年中,做了很多有益于广西地区发展及人民生活的事情,因而深受百姓的爱戴。他不仅是一位爱国爱民之士,在文学上更是卓有成就。史书中称其“素有文名,尤工于诗”,,因其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同时代的陆游、杨万里、尤袤同称为“南宋四大家”,著有《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除此之外, 另有笔记六种现存于世,包括《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梅谱》和《菊谱》。
《桂海虞衡志》是范成大在离开广西到四川上任途中,追忆在广西地区曾经游览的山川名胜、考察的物产风情而写下的杂记。正如其在本书的自序中写道:“道中无事,时念昔游。因追记其登临之处,与风物土宜,凡方志所未载者,萃为一书。”书名中“桂海”,古指南方边远地区,在这里是指宋代广南西路一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部及广东省的一部分)。“虞衡”,为古时掌管山林川泽之官。《周礼.天官.大宰》日:“以九职任万民,……三日虞衡,作山泽之材。”郑玄注:“虞衡,掌山泽之官,主山泽之民者。因此,从书名即可看出这是一部记载广西地区山林川泽及人民生活情况的著作。《桂海虞衡志》共十三篇,包括志岩洞、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禽、志虫鱼、志花、志果、志草木、杂志、志蛮。记述内容精要广博,真实可靠,是一部研究广西地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史料笔记。
二、《桂海虞衡志》中医药学史料的特点
在《桂海虞衡志》中蕴含着丰富的医药学史料,这些医药学资料主要集中在志金石、志香、志禽、志虫鱼、志花、志果、志草木等篇目中,其特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药物学资料内容丰富
首先,此书所载药物的品种非常丰富,涉及矿物类药物、动物类药物、草木果蔬类药物等多达170余种。其次,从所记载每味药物的内容来看,涉及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效、炮制、鉴别等多个方面。如《志果》中载:“橹罟子,大如半升碗。
谛视之,数十房攒聚成球,每房有缝,冬生青,至夏红,破其瓣食之,微甘。出广西。”在这里作者详细记载了橹罟子的形态、性味及产地。再如《志金石》记载水银的炮制及贮藏的方法:“水银,以邕州溪洞朱砂,末入炉烧取。极易成。以百两为一铫。铫之制,以猪胞为骨,外糊厚纸数重,贮之不漏。”另在《志草木》篇中记载了鸡桐、风膏药、铜鼓草的功效:“鸡桐,叶如楝,其叶煮汤,疗足膝疾”,“风膏药,叶如冬青,治太阳疼,头目昏眩。“铜鼓草,出广西。其实如瓜,疗疮疡毒。”这些药物时至今日仍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史料记述详实
如《志金石》中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极为详细地记述了钟乳的形态:“桂林接宜、融山中,洞穴至多,胜连州远甚。余游洞亲访之,仰视石脉涌起处,既有乳床如玉雪,石液融结所为也。乳床下垂,如倒数峰小山,峰端渐锐,且长如冰柱。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管。乳水滴沥未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又如《志香》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沉水香的产地、形态及香气的特点:“沉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一名土沉香,少大块,其次如茧、栗角,如附子,如芝菌,如茅竹叶者佳,至轻薄如纸者,入水亦沉……大抵海南香气皆清淑,如莲花、梅英、鹅黎、蜜脾之类,焚一博投许,氛翳弥室,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烬气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进而又通过亲身实践,对沉水香和舶香加以辨别:“中州人士但用广州舶上占城、真腊等香,近年又贵丁流眉来者。予试之,乃不及海南中、下品。舶香往往腥烈,不甚腥者,意味又短,带木性,尾烟必焦。州刁28由此可以看出,书中记载的每一味药物都是作者详加辨察后得出的结论,这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极为可靠而珍贵的文献资料。
3.较强的地域特色
首先,书中所记药物多为广西地区的特有品种,正如《志花序》所云:“桂林具有诸草花木,牡丹、芍药、桃、杏之属,但培溉不力,存形似而已。今著其土产独宜者,凡北州所有,皆不录其次,在书中还记载了一些具有特殊地域性的疾病流行情况,例如关于瘴的记载:“瘴,二广惟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瘴者,山岚水毒与草莽渗气,郁勃蒸薰之所为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瘴气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另外,书中关于“挑生”和“蛊毒”的记载也极具地方特色:“挑生,妖术以鱼肉害人,在胸膈则服升麻吐之,在腹服郁金下之。”“蛊毒,人家无纤埃者是。”因此,这些具有地域性的物产及疾病流行情况,为研究广西地区的医药卫生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
三、《桂海虞衡志》中医药学史料的价值
《桂海虞衡志》作为一部史料笔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就其蕴含的医药学资料而言,其史料价值可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桂海虞衡志》中记载了广西地区珍贵的物产资源,其中有很多药物学资料,大大弥补了史书、医书的不足。如《志禽》中载:“南方多珍禽,非君子所问……偶于人家见之,及有异闻者,录以备博物。其中载鹦鹉云:“近海郡尤多。民或以鹦鹉为蚱,又以孔雀为腊,皆以其易得故也。此二事载籍所未纪,自余始志之。”又载乌凤一物:“乌凤,如喜鹊,色绀碧……生左右江溪洞中,极难得。然书传未之纪,当由人罕识云。另外,以《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著作为例,引用《桂海虞衡志》中的药物就达30余种,涉及粉锡、仙茅、零陵香、甘蕉、铜骨草、山楂、韶子、山茶、蚺蛇、嘉鱼、玳瑁、鹦、野猪、风狸、山獭、丹砂、石钟乳、,绿青、高良姜、排草香、梅、柚、龙眼、龙荔、甘剑子、桂、沉香、都管草、五敛子、木竹子、罗晃子、橹罟子、狨、鼯鼠等药物,这些被引用的药物有的是为增补药种之需,有的是为详细说明药物产地功效,有的是进行药物鉴别之用。由此可以看出,《桂海虞衡志》中的药物学资料对于本草学内容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桂海虞衡志》所记述的内容多是作者详细辨察、多方考证后得出的结论,因此有些内容纠正了前代医书的谬误,弥补了由于当时地理条件限制而出现的认识上的偏差。如《志金石》中关于丹砂的记载:“本草以辰砂为上,宜砂次之。今宜山人云:‘出砂处与湖北犬牙山相连,山北为辰砂,南为宜砂。地脉不殊,无甚分别。宜砂老者白色,有墙壁,如镜,生白石床上,可入炼,势敌辰砂。’《本草图经》乃云:‘宜砂出土石间,非白石床所生。即是未识宜砂也。别有一种色红质嫩者,名土坑砂,乃是出土石间者,不甚耐火。邕州亦有砂,大者数十百两,作块,黑暗,少墙壁,嚼之紫黛,不堪入药。彼人惟以烧取水银。《图经》又云:‘融州亦有砂。今融州元无砂。邕、融声相近,盖误云。”在这里作者指出本草书籍关于辰砂和宜砂区分之误以及因音同而误认为融州出砂的错误记载。这些内容对后人学习和研究本草都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再次,虽然((桂海虞衡志》中所记载的医药内容多是零散的,但透过这些零散的内容,可以对宋代广西地区医药发展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书中关于瘴疾的记载:“其中人如疟状,治法虽多,常以附子为急须,不换金正气散为通用。邕州两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日青草瘴,夏日黄梅瘴,六七月日新禾瘴,八九月日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壮医已经对瘴疾形成的原因、分类及发病和治疗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又同篇还记载了寒热时疫的治疗方法:“草子,即寒热时疫。南中吏卒小民不问病源,但头痛体不佳便谓之草子,不服药,使人以小锥刺唇及舌尖,出血,谓之挑草子。实无加损于病,必服药乃愈。”“挑草子”是古代壮医用来治疗痧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又称为“挑痧法”,这种疗法目前在壮族民间仍广泛流传。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对于一些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桂海虞衡志》中医药学史料的文献特点和价值的探讨,不难看出,在浩如烟海的历代史料笔记中存在着丰富的医药学内容,我们应该对这部分史料给予足够的重视,使之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发挥更好的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