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夏翔:关于发展中医的一些思考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11-25 09:10:00
  • 核心提示:  一、要发展姓“中”的中医学   发展中医,当然要发展姓“中”的.而不是姓“西”的,或者是“其他”的中医。中医,是在中医理论(阴阳、五行……)指导下,对病证

      一、要发展姓“中”的中医学   

      发展中医,当然要发展姓“中”的.而不是姓“西”的,或者是“其他”的中医。中医,是在中医理论(阴阳、五行……)指导下,对病证应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中药(或其他工具、器械……)来防治病证的一种医学。这是中医的根本,中医的底线。如果脱离了这底线,就可以称为异化的中医,无本的中医,反正就不再是姓“中”的中医了。以这个底线来看.当前某些中医师、中医院、中医大学、中医科研、中医教授好像都已经有些走样了,变异了。这变异,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发展的中医”也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就如现在说的青蒿素、黄连素等等,我们鼓励为了人类的健康而对中药进行改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药物已经不属于中药的范畴了。当今某些中医高级人才却不会运用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诊治疾病,更有甚者个别本科生连“独参汤”的组成也不知道,认为是由独活和党参组成;中医内科高级医师将“水肿”中的“风水”与迷信的“看风水”混为一谈等等。这些都是事实,绝不是危言耸听。中医如果这样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也将名存实亡,所以今后的中医发展应该指发展真正的中医,而不是变异的中医。可见,中医必须姓“中”,中医的发展也必须姓“中”,而不是“异化了的中医”,“忘本的中医”,“西医化的中医”。

      二、每门学科都要现代化每门学科都要发展,都要现代化,不单是中医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提到中医。马上就提出中医要现代化。好像中医就很落伍,就需要现代化,其他学科就不要发展、不要现代化似的。我们要客观地看问题,切不可自己降低自己身价。相对于50、60年代来说,现在的中医药在基础理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药物的加工制作等各方面都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中医发展与中药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现在一谈到中药的发展、中药的现代化、中药的科学化,某些学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新型工艺的中成药、单味中药的提纯、中药有效成分,而忽略了中医理论,忽略了复方,忽略了中药的饮片(生药)。现在有一种趋势,现代医学讲分子生物学,我们某些中医也搞分子生物学:今日时兴基因,我们也谈基因。永远步其后尘。有学者说得好:“多年来,中医界充斥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提到中医之长,就一定要谈中医之短,而且总在短字上下工夫,今天‘科学化’,明天‘现代化’,后天‘规范化’,似乎只有看到、抓住自己的弱点,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同,孰不知这恰恰是对自身的异化”。广州的邓铁涛教授说得好:“几十年来,中医在医、教、研、药各方面,都以西医的模式为准绳。现在看来。这一模式对中医之束缚多于帮助。因此,必须按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医重新作深入的研究和整改。”所以发展中医必须是坚持中医特色、中医理论和中医内涵。用中医自身的思路、方法来发展中医。当然可以借鉴现代科学、现代医学,但不能以此为唯一的模式.而应该洋为中用,衷中参西,不然中医必将异化,发展为不姓“中”的中医,最后导致其消亡。这里就涉及到中医现代化的标尺问题。我认为,必须以中医自身的特色来衡量现代的中医。以现代科学、西医标准来衡量现代中医,必然得出中医药古老了、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太不“现代化”了的结论。

      三、应该如何发展中医

      中医是不同于现代科学的一种理论体系,因此中医要发展必须是发展中医的特色、中医的长处,不能脱离中医自身的理论、自身的科学、自身的规律。我们不反对现代科学,不反对西医西药,但决不能将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标尺、模式、方法、规范来衡量中医、改造中医、规定中医发展的方向。从中医发展来说,我反对以单味中药或中成药治疗某种疾病作为方向,比如珍菊降压片治疗高血压。这不是真正的中医。同样的,我也反对以经过现代嚣学技术加工提取的所谓“中药”作为发展的一个方向,比如前面所说的黄连素、青蒿素,因为这些“中药”已经不再是中药了,其治疗疾病也不再遵循中医的理论体系。所以,发展中医,关键的一点,即应该以“病”为参考,进行辨证论治。

      四、中西医结合与中医发展

      宪法提出“中西医并重”,,这说明中医与西医应是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医学体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医现代化、中医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学”;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发展中医。这完全是一种误导,是中医发展的一种致命错误。因为“新医学”不可能产生,全世界也不承认这种医学,由此建立的所谓“新医学”,只会消亡中医。再来看看中西医结合.50年前就开始的“睥本质”、“肾本质”研究,试图应用西医技术剖析中医的“脏本质”,然而至今仍无突破。我认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着眼点应该是研究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是否有共同点。而不是试图应用其中一方来阐明另一方。

      五、中医的科学性及衡量标准

      中医是一门学科。是科学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不论在中医业界内部、外部,还是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或者是不最科学的,口头上不否认中医科学性。而实质上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就在于用什么样的标准、立场来衡量中医的科学性。从历史来看,世界上的哲学观、科学观是多样化的,是多元化的。单纯地以西方科学的“还原论”为主要方法的科学观来衡量中医,中医似乎就变得不那么科学了。中医是一种东方的、复杂的科学,不能简单地用“还原论”、“客观化”、“数字指标”作为标尺来衡量中医的科学性。因为凡是高级的复杂的事物(包括人体),其变化的规律受到各种多变因素的干扰,不具备简单的机械的还原性和可重复性。譬如药物(不论中药和西药)的疗效除了决定于患者的病理、生理之外,还决定于心理、社会、气象、地理等等的影响。对中医来说尤其是这样,许多影响因素不能预测。也就影响了其还原性和重复性。所以医学科学绝对不等同于物理、数学、化学等“什1=2”的模式;即使西医现在也在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只要这两个因素的存在,西医也变得复杂了,还原性、盯重复性也会变得复杂,反而与中医的理念接近了。故而长期以来,某些科学家认为中医药缺乏还原性、重复性、规律性,就断定其不科学是非常错误的。反之,我们以中医的标准去衡量两医药、物理、化学等学科。可能也会得出其缺乏“科学性”的结论。目前,有些客观的、开明的科学家己开始转变这些观念,如美国的FDA对中药产品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苛求,中药产品(包括复方)只要能明确有效组成、工艺可重复、疗效肯定就可能进入审批。因此,我们中医界必须重塑自身的自信心、科学性、价值观,不要让外界或自己用现代的西方科学观来阻碍自身的发展。      

      六、发晨中医的“质”与“量”

      这十几年来,中医药大学各种毕业生的数量虽然远远不及西医院校的毕业生,但平心而论,以目前医疗市场规律来讲,这些毕业生相对还是过剩了。正因为这样,为数不少的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只能改行,成为了西医师,甚至成了药物推销员。相反,在“量”相对增加的同时,中医人才的“质”却有所下降,内涵显得不足,这也就是中医的“后继乏术”。这种情况表现在中医医、教、研的各个方面。当中医师晋升时.必须要有科研课题,结果搞了许多没有中医内涵的、低水平的所谓科研成果:在医疗机构中,大量的中医医院也因为生存的需要,异化为西医的综合性医皖,而失去了中医的内涵: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医缺乏中医师应该掌握的中医知识,反而是学了不少西医知识。因此今后中医的发展,“质”比“量”更为重要,不论人才、医疗、教育、科研都应发展具有中医内涵与特色的中医。

      七、中医教学的发展方向中医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师承教育,自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创办中医药大学等,与现代的教育模式接轨,这是件好事。但是,现在来反恩一下,这种现代的教育模式与中医的传统模式相比,也有不足之处。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注重“学”,而师承教育模式比较重视“术”。中医是以临床为本。更加重视“术”,重视临床的经验,更重视师傅带徒弟式的临证实践,这是现代医学教育所不及的。再有,五六十年代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等中医科目及中医临床占有较大的比例,而80年代以来,中医药大学的西医科目、公共学科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中医学科,以至于《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传统学科的学时数仅占微不足道的份额。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肯定掌握不了中医理论和临床;近年来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十研究生更是在实验室里与老鼠、兔子等打交道的实验型人才。较少接触中医理论和临床。因此,即使学历很高。中医的“味道”却很淡薄。正如已故卫生部崔月犁部长所说:“某些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两个中专生(中医中专+西医中专水平)。”也有中管局领导说:“现代中医院校培养的一些学生,自己看不起自己。看不起中医,这是我们教育上的问题。没有教育学生学懂中医。中医院校要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教育要把中医基础理论的根基打实。否贝k教出来的学生既不中,也不西。再一个中医要早临床,罗临床。师傅带徒弟,这个形式很好”在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应多培养一些临床型的研究生。这样才能使中医人才保持中医特色,才能使中医这支队伍永不变色。

      八、中医科研的发展重点当前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的味道越来越淡化了。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虽然有所建树,但系统研究还是不够的。中医的科研一定要从中医的理论及临床出发,遵循中医药的基本理论特色,使整个中医学术有所提高,有所发扬光大。 

      九、中医发展的形式与内涵

      当前为数不少的中医精英、学科带头人。也同样是着眼于中医发展的形式,忽略了发展中医的特色与内涵,导致中医的发展前景更加渺茫。某些精英、学科接班人主观愿望可能是想发展中医,但客观上对中医的内涵不很了解,不掌握,却把现代医学的模式奉行为唯一科学的准则,对中医药发展来说。好心办了坏事。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通过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真正的“铁杆中医”,从而发扬中医,光大中医。

      以上就是我对发展中医的一些个人看法及观点,在此提出来主要是让大家思考与讨论,探索适合中医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总之,中医学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立足传统、保持特色,发扬优势,寻求突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