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疾病之一,手术、放疗、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但这些疗法在治疗的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传统的针灸疗法以其效佳、经济、无毒副作用、无创的特点对恶性肿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深入探讨针灸疗法在肿瘤多治疗中的作用,对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十分必要。
1针灸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历代演革
1.1 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瘤”的记载,这是迄今为止最早关于肿瘤的记载。综合古代、近代及现代医家所述,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致使机体的御邪能力低下,邪气乘虚而入,气、血、痰、毒等病邪互结于体内,日久成积而发。正如《医宗必读·积聚》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亦云:“诸脏受邪,初未能成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故恶性肿瘤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以寒气内侵,损伤机体阳气,致阳气亏虚为主,《灵枢·百病始生》记载:“黄帝日: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日: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难经·五十五难》日:“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至医学百家争鸣的金元时代,各医家对癞瘕积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素问玄机原病式》:“瘾瘕,坚否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王清任进一步阐述了积聚之成因为阳气亏虚,在《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指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可见阴阳失调,阳气亏虚为积聚发生之本。积聚的标大体可归结为:气郁、痰凝、血瘀、毒结等。正如《金匮翼·积聚统论》对于恶性肿瘤的认识:“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痰、食、气、血,非得风寒,未必成积,风寒之邪,不遇痰、食、气、血,亦未必成积。”可见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如外感风寒之邪,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因素作用于人体,积于人体局部,而发为本病。《灵枢·五变》日:“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日: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难经·五十五难》日:“气之所积,名日积。”《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由此可见,恶性肿瘤的发生乃因阳气亏虚,外感邪气乘虚而入而发病。
1.2历代对恶性肿瘤治法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则,对后世治疗本病具有指导作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学对积聚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且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认识,尤其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思想及有关的一系列方药及针灸疗法,对缓解症状甚至治愈积聚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所说:“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在治疗中根据具体情况应注意“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根据具体情况,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寓补于攻,或寓攻于补。恶性肿瘤的本虚多以阳气虚弱为主,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本虚时,无论施以方药还是针灸疗法,均应以温补阳气为主要治法。在恶性肿瘤的早、中期,标实的症状亦十分明显,应以理气、祛痰、活血化瘀等法以治其标。
1.3对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认识:古代医家亦很重视恶性肿瘤的针灸疗法,南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及症状取以不同的腧穴治疗肿瘤。明·陈实功、清·许克昌分别在《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书》中提到以艾柱灸治疗“茧唇(唇癌)”,黄腊灸治疗“翻花症(皮肤癌)”。恶性肿瘤因“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而生,所以扶正抗邪为其基本治则,两者相互为用,“邪去则正自安”、“正盛邪自去”。针灸在肿瘤治疗中主要取其补虚扶正以祛邪的作用。《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积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此原则为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至晋代,提出了恶性肿瘤的具体针灸治疗,如《针灸甲乙经》日:“胞中有大瘾瘕积聚,与阴相引而痛,苦涌泄上下出,补尺泽、太溪、手阳明寸口,皆补之”;《神应经》记载:“腹中气块:块头上一穴,针二寸半,灸二七壮;块中穴,针三寸,灸三七壮,块尾一穴,针三寸半,灸七壮。”同时,应用针灸治疗恶性肿瘤在国外亦取得了进展,如日本横川阳子报道,对178例癌症患者治疗后指出:癌症的许多症状都是西医尚无肯定疗效的,而针灸治疗确有效果,且无任何毒副作用。CucciM在治愈了1例催乳素瘤后认为:虽然不能绝对证实腺瘤及其症状的好转仅是针刺的效应,但至少可以认为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针刺可使药物的作用更有效。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针灸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医案,如《针灸逢源》载:“一人于手臂上生一瘤,渐大如龙眼,其人用小艾于瘤上灸七壮,竞而渐消不长,或隔蒜灸之。”《名医类案》载:“一妇人右乳内结三核,年余不消,朝寒暮热,饮食不甘,此乳岩……以木香饼熨之。”
2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现状
近代及现代医家曾在较长时间内对针灸治疗恶性肿瘤产生了一些偏见,认为癌细胞可随着针刺而播散,从而促进肿瘤的转移。其实,这种担心是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中国后,一些医家把中、西医机械结合后的认识,是片面臆想。针灸疗法通过调节人体功能,增强人体自身的抗肿瘤能力及免疫力而达到预防及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鉴于针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所取得的疗效,且无毒副作用,吸引了更多人将该疗法应用于肿瘤的临床上,同时,以其独特的疗效逐步改变了一些医家对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偏见。
许多医家通过观察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治法及临床经验。如赵氏对早、晚期食管癌,除常规放疗、化疗、手术、中药治疗外,配合针刺,取穴分8组:第1组为廉泉、鸠尾、巨阙;第2组为上脘、中脘、下脘;第3组为建里、胃上;第4组为璇玑、华盖、紫宫;第5组为玉堂、膻中、中庭;第6组为不容、承满;第7组为梁门、关门;第8组为太乙、滑肉门。每次1组,依次轮换。结果,6例早期患者经治疗后均获临床痊愈,随访8~13年仍健在;297例晚期患者,有效率为36.37%,瘤体缩小率为1.65%,大部分患者吞咽困难缓解。表明针灸有一定的抑癌作用,有助于延长患者存活期,改善生存质量。夏氏以电热针局部围刺为主,辅以毫针辨证治疗100例皮肤癌。结果,完全缓解26例、改善l0例、无变化5例、加重3例,总有效率92%。国外由于针灸的逐步被接受,针灸治疗恶性肿瘤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加拿大的郭氏,选取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肩井、足三里、曲池等为主穴治疗乳腺癌。25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检查发现5例肿瘤液化坏死,后逐渐被吸收;10例肿瘤缩小;10例肿瘤组织停止生长。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针灸疗法能抑制移植性动物肿瘤的生长,抑瘤效果与采用的穴位、针刺手法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动物种系及瘤株有关。刘丽军等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膻中、大椎、关元、屋翳等穴,可提高移植性乳腺癌小鼠NK细胞活性,提高乳腺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张卫华等研究表明,针灸对癌细胞遗传物质DNA和RNA合成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3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思考
恶性肿瘤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积聚”、“噎膈”、“伏梁”、“乳岩”、“肥气”、“癖结”等范畴。“积聚”乃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脾胃受损及正气虚弱所致,属全身虚、局部实的疾患,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针灸抗肿瘤的主要机理在于扶正祛邪,因此临床多选取具有强壮作用的背俞穴、任、督及“多气多血”之阳明经穴以扶助正气,如大椎、足三里、脾俞、胃俞、肾俞、关元、气海等,艾灸及针刺补法有助于扶助正气以祛癌毒外出;同时,在局部及经脉所过部位选取有祛邪作用的腧穴如荥穴、郄穴、募穴等以泻法驱邪外出,达到治疗局部实证的目的。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天人相应择时调控,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自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长期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认为,上午正气来复,体质抗病能力逐渐增强,可以着重用艾灸及针刺补法补虚以助正祛邪;下午邪气渐升,可以用针刺泻法以祛局部之邪。但总体来说取穴仍以辨证施治为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不同症状选取不同的腧穴,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恶性肿瘤的病理机制,将时间医学融入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二者的结合将会给治疗带来新的思路。辨证论治、以时论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独到之处及优势所在,应充分体现于针灸治疗肿瘤的全过程。综上所述,针灸疗法集祖国医学之所长,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上既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又有现代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的基础。纵观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报道,针灸疗法以其疗效显著、简便易施、费用低廉成为治疗恶性肿瘤行之有效的绿色疗法,不仅可减轻手术、放疗、化疗的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作为恶性肿瘤综合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继续实践、积累资料、不断总结、加以提高,把难治转化为易治,把不治转化为可治,使针灸这一传统疗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