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怎样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探寻培养新一代名医的捷径。这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保障人民的健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传统名医的成才之路漫长
纵观中医学发展史,探寻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不难发现其大都采用师承的形式,即名师带高徒的传统方法,通过“读书”(学习经典医著)、看病(跟师录病案、抄方)、写文章(结合经典医著、总结导师的学术思想、经验专长)来提高临床水平,达到学导师、像导师的传承目的。近年来,由二部一局牵头连续开展的3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亦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
由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形成,是依靠一例例单个病案的积累,结合学习中医经典医著进行反思、总结,再指导临床,并通过临床疗效得以验证,即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由于这种经验积累的过程相当漫长,通常到中、晚年才能达到名医水平。而这种传统培养名医的速度与我们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民群众对名医的需求不相适应。寻求更高效的方式,把名老中医的宝贵思想和独特的经验继承下来,推广应用于临床,探寻更多更快培养新一代名医的捷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研究工作。
2 科研促进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评价方法研究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他们的学术思想丰富多彩,临床经验各具特色。因其诊断疾病的标准和判定疗效的方法不尽一致,故难以对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进行恰当的评价和疗效比较;因此,必须探索研究建立个体化诊疗评价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循证医学研究模式,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精华和亮点开展临床科研。中医科研设计与现代医学科研设计一样,都必须遵循随机、对照等原则,同时还应该体现辨证论治的特色。根据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精华和亮点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如采用全国统一的病证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采用与现代医学相接轨的观察指标,设立有说服力的对照组,对实验研究数据进行科学统计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进行综合评价,如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效价比评价、生存质量评价、终点事件评价、跟踪随访评价等。
3科研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转化成科研成果。便于传承和推广
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瑰宝,必须继承和发扬光大,但由于其内容的深奥、复杂和形式的灵活多变,不便于后来者继承和学习,也局限了其推广和应用。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通过科研的方式转化成科研成果.既有利于后来者的继承和学习,也便于推广和应用。如江西省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汤益明教授认为:中老年人多因气虚伤脉(络)导致心血管病,临床表现为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高达60%以上,因此,汤老提出益气活血、化瘀通脉为治疗心血管病气虚血瘀证的基本大法之一,并自拟补气强心汤,临床治疗冠心病和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等,疗效卓著。我们以此为突破口,提出中老年多因气虚伤脉导致心血管病的假说,并立项省科技厅重大科研课题“益气活血方药对老年人左室舒张功能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收到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通过临床科研不仅学习和掌握了汤老益气活血、化瘀通脉治疗心血管病的经验,而且对其作用机理也进行了探讨。
4 科研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和提高
假说提出有2条原则:一是要从事实出发,又要超越事实。二是既要遵循原有科学原理,又不要受它的束缚和限制。也就是说,中医假说(学说)的提出,既要从临床实践出发,遵循原有的医学理论,又要有丰富的想象和推理,突破传统医学理论的框框,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中医学说,从而推动中医学术理论不断发展。根据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提出科研假说,再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可促使其上升为学术理论,对临床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如我们通过对汤老益气活血治疗冠心病及应用补气强心汤改善老年人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益气活血方药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亦有逆转作用。汤老认为高血压病由于长期左室后负荷增加,而使心脏发生代偿性变化,导致心肌细胞肥大,间质增生及纤维化,这种形态结构的改变(属中医瘀血证范畴),必然导致心脏功能变化(属中医心气虚证范畴)。在临床多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紫等气虚血瘀证,说明肝肾阴亏,虚阳上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合并有心气亏损的病理,因此,我们提出阴虚阳亢,气虚血瘀是老年高血压的基本病理之假说,并立项省科技厅重点课题“中医药(调压益心胶囊)防治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和省卫生厅课题“老年收缩期高血压阴虚阳亢、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通过上述多项科研使汤老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气虚血瘀”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适用病种愈加广泛,从而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5 科研有利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与临床经验(如疗法、治则、方药等)相比,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更抽象、更活泼。中医科研须遵照循证医学随机、对照等一些机械的科研设计原则。我们从1986年一1990年有幸参加全国著名老中医万友生教授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子课题“应用寒温统一理
论指导治疗急症(高热、厥脱)的临床研究”,在科研设计中,我们遇到了辨证论治灵活性与处理因素标准化的矛盾。中医辨证(病)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随证加减,灵活变通,且急症临床病情千变万化。若遵照循证医学中处理因素标准化的原则,就必须固定方药,则无法适应急症临床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医认识疾病的规律。为此,我们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固定治疗大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相对固定基本方,并根据临床病情随症加减,由此实现中医科研与循证医学的有机结合。
在急症临床科研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万老寒温统一的理论,将伤寒中少阴病证治与温病中厥阴病证治结合起来,创立了开闭固脱法救治出血热难治性休克(多见于发热、休克、少尿数期重叠的患者),将伤寒“和解表里之半”与温病“分消上下之势”的治则结合起来,创立了宣畅三焦法救治出血热急性肾衰,以及从三焦辨证早期防治出血热多脏器功能衰竭,从伤寒六经辨治出血热血证等,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出血热的病死率(从13%降至3%)。此后,我们又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瘀湿热内闭气阴外脱证的临床研究和宣畅三焦法防治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专项研究,使万老寒温统一热病学理论的传承和实践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由此可见,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是可以通过科研转化为科研成果,不仅便于传承,也便于推广应用。通过科研,既可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进行评价,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又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是一条打破常规,更快、更多地培养新一代名医的捷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