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止中医”、“废医存药”到“中医科学化”,中医在过去一百多年来一直处于被批评、否定、抛弃、置换的地位,然而祖国医学以顽强的生命力依然为人民的生命健康服务,从治疗普通感冒到介入艾滋病、非典的防治无不显示其独特的价值和无法替代的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密切,以及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兴,又一次在全国兴起了中医文化热,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为什么中医备受争议与非难,历经劫难而又生机盎然呢?中医作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古老技术,是深深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兴旺,则中医如鱼得水;反之,传统文化陷入低谷,必然殃及池鱼,中医随之没落。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之间这种体与用的关系,导致中医的发展不能离开中国数千年所积累形成的传统文化这个母体,以及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成的文化心理特质。中医学与中国文化这种血肉相连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中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医学。在思维方式、医学模式、检验标准、价值取向等领域和现代西方医学有着诸多不同,中医身体内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深深地烙有人文文化的印记,融丰富的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于一体。从本质上说,中医的许多理论概念,如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精、气、神、君臣佐使、气味归经等认识属于人文文化的内涵。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东方智慧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中医学本身面对的是生命本质研究,和西医一样,所涉及的生命物质实体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参与,究其学科本质属性来说,中医药学是自然科学技术,又是具有浓厚人文文化色彩的自然科学技术,是传统文化一个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综合与结晶。她既需要现代科技提升学科水平,又不能割裂人文传统。
20世纪的科学一元主义造成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荒疏、淡漠,对中医学理论的轻视、曲解,中医学注定处于被审视、被验证、被质疑、被改造的地位。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家、中医学家波克特教授早在80年代就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对人类的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我们的中医教育与科研受困于西方医学的理论藩篱,盲目地“削中医之足”以“适西医之履”,泯灭了中医药学独有的特色和优势,用已故的卫生部前中医司司长吕炳奎先生的话说,就是“让牧师领导和尚”,这样必然会导致中医自身价值与特色的慢性消亡和泯灭。
总之,中医学是一门“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谋天人合德”的健康生态智慧学,是临床医学,始终研究的是活人的医学。同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从微观着手研究人体微细结构的西方医学有着很大的区别。
从上述中医学的学科特色来考察,中医教育要有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果用西医的教育标准来限制规范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个体心悟的中医,必然会造成医学大学生对传统的隔膜,导致中医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人文教育的缺如,结果造成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不合理,重科技轻文化,重科研轻临床。进而走上临床后,专业思想不巩固,甚至背弃祖国医学。正如山东中医药大学自然辩证法教授祝世讷所说:“鄙薄传统文明,玩忽学术精华,背离辨证论治,忙于‘以西解中’,思想浮躁、混乱,学术失真、异化,土厚而种杂,耕忙而苗病,在自己的土壤上开变异的花,结变质的果,如不从弯路走向回归,也必令岐伯和黄帝责问:‘我下的龙种,生出的却是跳蚤’。”
中医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模式是师带徒的形式,对于中医临床技能的继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陈丹青先生在谈到传统艺术教育时,曾如是说:“艺术教育是非功利的,非程序化的,是具体而微的,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师生双方应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甚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这段话对于当前中医教育很有启发意义。中医教育也应该是有非功利的、非程序化的、具体而微的因素。除了按部就班的课堂程序教学以外,应该充分发挥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一辈中医临证家的教育示范作用,发挥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统优势。
因此,中医教育必须加强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的教育。首先,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中医文化的学习,让大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创造过历史的辉煌,而且当今依然以其特有的东方智慧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医乃仁术”是中医文化的内核,也是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在医学走向人学,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走向融合的今天,加强中医文化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与全面发展的高等中医人才的重要环节。其次,中医文化教育有助中医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中医信心。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范式,这种差异很大程度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传统模式的结果。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文化基础,补上中医文化这一课,能够帮助中医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医究竟是什么,中医为什么会用这些概念、理论和方法来认识人体、诊治疾病,从而坚定中医信仰,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铁杆”中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