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等直观方法来诊病的,由这些诊病手段所归纳出的四诊信息是不可直接测量的变量,因此大多无法用确切数据定量表述,缺乏客观、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给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价造成很多困难。建立统一、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便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中的前沿命题。
随着循证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信息学、模糊数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不断交融渗透,用于中医证候研究的方法日益增多。但均处于探索阶段。大都是逐步引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力求进行半定量化、定量化、客观化和标准化或者建立西医微观指标与中医“证候”的联系,且尚未达成共识。
1 利用相关因素赋分法及数理模型对中医证候进行量化
量化辨证是数理方法在中医辨证学中的运用,主要是进行症状、体征等辨证客观化指标的量化过程。传统中医临床比较重视症状的有无,作为判断病证性质的重要指征。而对相关症状轻重程度如同一症状表现程度上的差异常以不太具体的词汇描述,但客观上症状表现程度上的差异有时可作为不同病证的界定依据。
李联社等制定的症状评分诊断标准采用5级计分法,并且根据主次症状在中医证候中所占比重不同而赋予分值,这种症状计分法的诊断评分标准,增加了症状量化标准的可操作性,使症状量化更加客观化,避免了主观成分的掺入。在症状赋分法的基础上引入数理统计赋分方法,梁俊雄在辨证中用数学方法进行模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代入自变量(证候),求出函数,根据函数的值而得出辨证的结果,用信息分析方法评价各证候的诊断贡献率,对变量进行精简,并以此为基础对各证候进行赋权,参考栗氏的症状赋权法建立辨证的隶属函数,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一阈值,根据函数值的大小确认辨证的结果,使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整理、分析获得的原始资料,并建立数学模型。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证候相关因素赋分必须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吴芸等从中医诊断推理对知识的不确定性、不完全性和逻辑推理的模糊性及“软计算”技术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利用“软计算”的方法构建中医诊断神经网络知识库的基本设想,最后在MAT- LAB中利用现有结构固定的三种神经网络模型分别粗略地构造了中医“八纲辨证”神经网络。王学伟等应用贝叶斯网络方法通过分析474例血瘀证临床诊断数据进行血瘀证定量诊断,发现了血瘀证的7个关键症状,并定量计算其诊断贡献度,基于这些关键症状建立的简单贝叶斯分类器模型对血瘀证诊断的准确牢达到96.6%。
2 利用现代检测指标对中医证候进行量化
当今,实验室检验指标为证候辨别增添了新的内容,这类指标本身具有量化和半定量化的性质,因此对于计量诊断具有重要辅助意义。
梁健芬等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e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指出血浆Hey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林松等测定66例急性脑梗死(ACI)急性血瘀期患者,分别测定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结论是风痰瘀血、气虚血瘀、痰热腑实证其病变基础主要为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而阴虚风动和肝阳上亢证则见前列腺素系统活性降低,提出了ACI急性血瘀期、证的量化新标准。谌剑飞等对338例ACI始发状态患者进行了巾风辨证量化诊断调查,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LA)法检测266例ACl患者血浆ET、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变化,结果表明血浆ET、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了ACI中医证候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其变化特点与中医病因病机相符合,ET并成为ACI的脑病理基础之一。
3 制定量表对中医证候进行量化
近年来,人们将国际上通用的一些量表应用于中医的临床研究中,用于量化评定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观症状、中医药临床疗效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等,且初步开始了一些与中医证候有关的量表制订工作,以期对某种证候的诊断与严重程度作出评定。孟家眉等通过对100例病人的预实验临床观察,将脑血管病的辨证分为6项(气虚、阴虚阳亢、血瘀、风证、痰证、火热证),编制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对脑血管病的临床辨证初步地进行了规范。梁宝华采用大组病例对急性脑血管病辨证规范化、定量化作进一步前瞻性对照研究,将急性脑血管病分为二虚四实6个证型,即气虚证、血瘀证、阴虚(阴亢)证、风证、痰证、火热证,根据每一个证型辨证分数的多少,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急性脑血管病辨证规范化、定量化,重复性好。朱文锋根据中医学理论和辨证思维规律,采用现代量化诊断的方法和技术,制定出适用于全病域的中医辨证景表,使辨证数据精确,运用质量互变原理。体现整体辨证的特色。以提高临床辨证诊断水平。由松提出中医症状客观量化方法,即100mm标尺法,用配对病例对照法收集症状资料,再用判别分析法对证候进行标准化定量诊断,提出RLT评价中药疗效的疗效判定的中医宏观与微观指标标准。李国春等阐述了中医辨证研究指标量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中医辨证指标进行统计分类,中医辨证指标有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但主观指标占大多数,辨证指标的量化宜采用生理、生化等现代定量化指标,主观症状或指标也不能忽视,宜采用严格考核的问卷和量表形式来测定。李利清利用八纲辨证,建立一个坐标图(八纲辨证立体坐标图),联系两个可借助力量(现代心理量表及循证医学),探索证的量化。提出证的量化是实质,而其表现形式则是量表化。王天芳等分析了量表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思路。
4 多元统计方法在中医证候量化分析中的应用
多元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事物问复杂相互关系的一种数理统汁方法,在逐步筛选出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进行进一步量化后,就可以采用这种多元分析方法进行定量辨证。
早期研究中,有人提出根据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中各指标的标准偏同回归系数及偏回归平方和汁算其对证候贡献值的方法,对后来的相关研究影响很大。随着研究的发展,多学科与中医学的相互渗透,有人参照数学的原理提出丁条件概率转化的方法,其基本原理为:首先计算证候各相火因素的条件概率,再将条件慨率转化为诊断指数,按照诊断指数的大小对相关因素赋分,与各种多因索回归分析的方法相比较,条件概率转化法似乎更为简单明了。更有利于进行分析。陈国林等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在对中医肝病的证候进行计量鉴别诊断的同时,计算出肝气郁结证等9种证候的量化诊断阈值,建立了半量化标准,进一步拓展了多因索分析方法应用的范围。吴大嵘等提出了通过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过程中各变量比数比值(即OR值)的大小来评价变量对证候贡献大小的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数理统计赋分方法的内容。
5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医证候进行量化辨证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le,SEM)作为多元回归、路径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等方法的强有力替代者,目前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学、营销学和社会学领域,国内近几年在上述领域也开始应用,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尚刚刚起步,陈启光等对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高血压病和肺心病等7种病作了研究,在区分各病种的证候、寻求各证候相应的主要指标,以及病和证候结合研究临床辨证等方面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说明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作为定量研究中医学的证候规范标准是可行的。郦氏通过临床大样本多中心现场调研,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腩梗死中医证候作系统的研究。表明在脑梗死结构方程中各因子与临床证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共因子为风瘀证,各分因子分别为阴虚、气虚、火热、痰湿证;结构方程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脑梗死各证型之间的标本因果关系以及彼此相互兼夹、转化、演变的规律,为脑梗死临床辨证诊断和证型的量化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李国春等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西医病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型规律,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的中医四诊信息和胃镜病理特征资料,根据病例特征的多维指标和中医先验理论建立合适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拟合和考核模型。SEM分析表明,该方法用于解释特定疾病下的中医证的存在和测量方法是可行的。
6 结论
综上,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大都采用症状赋分法、网络模型、数理模型、量表、检测指标等多学科交叉进行中医证候量化标准的研究,但其在运用的合理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很多相关研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相关证候,实际上是建立在证候只有一种症候的组合状态(即最佳的症候组合状态)的假设基础上,而临床上某一证候则往往表现为多种的症候组合状态。因而分析的结果就可能导致相关症候的少选或漏选。因此,目前关于中医证的研究大多是对一证一病而特设或仅就某一症状进行定量计分,影响了证的认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结构方程模型与以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但相比较而言,结构方程模型在区分各病种的证候,寻求各证候相应的主要指标,以及病和证候结合,研究临床辨证等方面都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可广泛应用于中医证候量化辨证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