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作为华佗故里,药材之乡,自古就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既然是药都,当然少不了药市,今天我们的药都故事,就想给您说一说,药市的故事。
亳州药市,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现存的市区北关老街里仁街,在明清时期就是一条非常繁华、以经营药材为主的专营街,两侧药行、药铺一家挨着一家,是咱们亳州最早的药材交易市场。解放后,原亳县药材公司成立,在市区重新开辟门面,药商们才开始逐渐离开里仁街,药市由经营变成专营。改革开放后,亳州各类经营药材生意的摊点又开始繁荣起来。今年74岁的潘克信老人,就是当时的经营户之一。
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 专业市场分会会长 潘克信:原来开始的时候是在现在的工业品市场北边,紧挨着护城河。那是一点,那一条街,那是自发的。那时候人在那里搞药材,很少,都是一个人拎一点,就在那个旧地摊上卖。
随着流动商贩的增多,这个原本就不大的市场变得混乱起来,给药材贸易的进行和管理都带来很大麻烦。1985年,当时的亳县工商局决定把散落在城区各地的药商集中起来,建设我市的第一个规模型中药材交易市场。
潘克信:在现在的工业品市场,原来就是一点儿,一个编外棚。
起初,这个交易市场并不大,但是人却不少。市摄影家协会的刘涛老人用他的相机记录下了当时的景象。
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刘涛:当时人,药商,经营药材的个体户去的不少,还有外来的,附近的,周围的药农自己生产的一些亳州的药材,来到那个集散地去卖。
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二十多年前交易市场刚刚建成时,一个个火热的创业故事。随着药商增多,这个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硬件设施也逐步完善起来,规模越来越大。
潘克信:最后又发展到4个棚,又发展了南边几个棚,这慢慢地就发展起来了。
刘涛:他们都喜欢到这里来经商,因为他集中到一个地方来了,这个市场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来到这就放心了,买家到这也放心。
为了满足广大药商的经营需要,市工商局又建设了交易中心大楼,内设信息服务中心,储蓄所,铁路、公路联运处,计量监督处,医疗室,招待所,小吃部等等,各项设施十分齐全。既方便了药商,也方便了到亳州购买药材的外地客户。
刘涛:它算是一个药材集散地,所以我们有地方买有地方卖,所以就吸引了外市一直到全国的药材客户。
这时,亳州的中药材交易产业也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期。每日平均客流量达到二万人,上市的中药材品种800余种,年成交额达1亿元。药材生意在发展,药材交易中心也要发展。1995年,交易中心又迎来了她的第二次蜕变。
潘克信:95年的9月26号在亳州市大戏院,就是原来的老戏院,开的搬迁总动员会议,9月28号我们搬到现在的中药材市场。
新的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占地380多亩,交易大厅三万两千多平方米,日上市量6000吨,上市品种2800余种,日客流量5-6万人,中药材年交易额约100亿元人民币。作为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二十年变迁的见证者,潘老显得很是骄傲和自豪。
潘克信:我们的药材销遍了全国各地,不管是全国各地,不管是哪个地方的,凡是到我们亳州,原来买不到的药材到我们亳州可以买到,原来卖不出去的药材到我们亳州可以卖出去。
对于我市中药材贸易这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和变化,潘老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顾二十多年经营药材生意的诀窍,潘老说,诚信永远是第一位。
潘克信:药商只有诚信经营,礼貌待客,文明经营,这样才能能招来回头客,所以我们生意才能做大。坚决不能让外地客商到我们亳州买到假药,不然的话,我们的生意会越做越不好。
说到以后的发展,潘老充满了期待。
潘克信:现在我们亳州市药材交易中心发展到今天的确是不容易 。我们真正做到一个亳州市文明经商的商人,更希望我们的药能走出国门,发展到国外,使我们亳州的药市更上一层楼。
诚信经营,也是我们的药市立市之本。只要我们能打好“药材”和“药市”这两张牌,相信我们亳州中华药都的名声会越来越响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