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为明末清初的医家,其著作《傅青主女科》把妇人带下病概括为白带下、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傅氏认为带下俱是湿证。带下病是因带脉不能约束而致。带下病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是因气不能化为经水,加上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所致。现就五种带下病的辨证施治分述如下。
白带下
妇人终年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秽臭,是白带。
病因病机:肝郁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化,不能化为荣血与经水,反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得。
治法: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疏肝之品。
方用:完带汤。处方:白术
此方为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升提肝木之气,使肝血不燥,不能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气,则脾气不湿。补脾而兼以补胃,由里及表。
青带下
妇人有带下而色青者,甚则绿如绿豆汁,稠黏不断,其气腥臭,是青带。
病因病机:青带乃肝经之湿热所致。肝属木,木色属青,带下流如绿豆汁,是肝木之病。肝木最喜水润,湿亦水之积,似湿非肝木之所恶;水为肝木之所喜,而湿实为肝木之所恶,是湿为土之气。以所恶者合之所喜,必有违背。肝之性既违,则肝之气必逆。气欲上升,而湿欲下降,两相牵掣,停滞于中焦走于带脉,遂从阴器而出。其色青绿,是乘肝木之气化也。逆重者,热必重色而色绿。
治法: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
方用:加减逍遥散。处方:茯苓
夫逍遥散之立法,是解肝郁之药,何以治青带?傅氏认为:盖湿热于肝经,因肝气之郁,郁则必逆,逍遥散最能解肝之郁与逆。郁逆之气既解,则湿热难留,又得益于茵陈的利湿作用,栀子清热,肝气得清,而青绿之带则自消。此方治于青带所以奇而效捷,是傅氏治疗的独特之处。
黄带下
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是谓黄带。
病因病机:黄带乃任脉之湿热所致。任脉本不能容水,湿气侵入而化为黄带。带脉横生,通于任脉,任脉直上走于唇齿;唇齿之间,原有不断泉水下贯于任脉以化精,使任脉无热气之绕,则口中之津液尽化为精,以于人肾。唯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则津液不能化精,反而化为湿。夫湿者,土之气,实水之侵;热者,火之气,实木之生。水色木黑,火色木红,今湿与热合,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为黄色也。是水不从火化,而从湿化也。傅氏认为:世医以为黄带单为脾之湿热,殊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而绕于任脉、胞胎之间,而化此黄色也,所以单治脾是不行的。
治法:补任脉之虚,清肾火之炎。方用:易黄汤。处方:炒山药
黑带下
妇人有带下而色黑者,甚则如黑豆汁,其气腥臭,是黑带。
病因病机:夫黑带者,乃火热之极也。伴有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阴门发肿,面色发红,日久黄瘦,口中热渴,饮以凉水,少觉宽快。此胃火太旺,与命门膀胱三焦之火,合而熬煎,所以熬干而变为炭色,断是大热之极之变,而非少有寒气也。
此等之症,不至发狂者,全赖肾水与肺金无病,其生生不息之气,润心救胃以救之耳。所以成黑带之症,是火结于下,而不炎于上也。治法惟以泄火为主,火热退而湿自除矣,方用:利火汤加减。
赤带下
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也。
病因病机:傅氏认为,赤带亦为湿病,湿是土之气,宜见黄白之色。今不见黄白而见赤者,是火热也。火色赤,故带下是赤色。唯是带脉系于腰脐之间,近乎至阴之地,不宜有火。而今见火症,岂其路通于命门,是命门之火烧的缘故。带脉通于肾,肾气通于肝。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
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肝不能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皆由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所以似血非血之形象。其实血与湿不能两分,赤带不是心火所致。
治法:清肝火,扶脾气。方用:清肝止淋汤。处方:炒白芍
此方但主补肝之血,不全利脾之湿,是火重而湿轻也。夫火之所以旺,是由于血之衰,补血即以制火。水与血合成赤带之症,是湿亦尽化而为血,治血则湿亦除,所以不必多用利湿之品。此方之妙,妙在纯于治血,少加清火之味,故奏功独奇。如果一利湿,反引火下行,效果不佳。补其肝木之血,是用芍药以平肝,则肝气得疏,肝气疏则不克土,脾土不受克,则脾土自旺,所以平肝就是扶脾。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