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发掘这座宝库的财富需要多方面知识,其中医古文则是一把锐利的武器,是步入这座宝库的必备钥匙。目前中医药院校均开设医古文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深受学生重视。中医职称晋升考试,其中医古文和外语两个考试科目考生可以任选一门,因而医古文同样引起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重视,希望对医古文这门知识有进一步了解与学习。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医古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文选”,“文选”来自中医经典著作或文史著作中有关中医内容的篇段。另一部分是阅读医古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汉字、词义、工具书、语法、标点、语译、文化常识等等。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研究中医古典著作必备的基础知识。有这些知识与没有这些知识在理解领会中医古籍上有高下难易正误深浅之分。
本栏目的开设,不仅对《医古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释疑解惑,起到辅导与普及医古文知识的作用,同时,对于中医经典著作中的语言文字以及中医文献的许多问题也加以论述与探讨。普及与提高兼顾。
熟悉古文的语言文字不是小事情,而是一件大事情。远的不说,以《汉书艺文志》为例,“六艺略”列举《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每类举其书目。古人把解释文字形体、字义、字音的学问统称“小学”,把这类书籍统称为“小学”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小学著作10家45篇,以530字说明“小学”著作的历史沿革及重要性,比介绍其他类著作所用的字数都要多。“小学”被放在与《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学著作平等的地位,可以看出古人对语言文字是多么重视了。
语言文字是中医古籍的载体,中医的宝贵内容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下来。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惟一的依据就是文字。如果把古书的语言文字读错讲错,那么意思也就随之而错了。比如《伤寒论》中的“搏”字,原作俗体“搏(抟)”字,俗体“搏(抟)”与“搏”字形体相近加以后人不认识俗体“搏”字乃误写为“搏”字。明代赵开美刊刻的《仲景全书·伤寒论》尚作俗体“搏”字,可以纠正今本之失。如赵开美本《伤寒论》第97条及《千金翼方》元大德本《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皆作“抟”,今本《伤寒论》“抟”讹为“搏”。《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为动”、“寒虚相搏此名为革”两句的“搏”字都是讹字,应该改为“抟”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