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医药理论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医药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要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必须博采众长,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和方法,只有通过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的合作才能加以突破。
相比日本、韩国等中药研究开发较发达的国家,对许多传统中药有效成分、药效评价、临床作用、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科技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
主持人:中药往往被认为疗效确切,而作用机理有待探究。通过您所做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您认为中药的药效研究的思路是什么?
董竞成: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西医”就是现代医学,而中医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就自身结构而言,其既有与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也有不自觉地走在现代医学前面的内涵。中医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有些无意中超越了现在的认识水平,我们目前普遍认为,中医药作用机制不清,但有时的确有效的现实,很可能归因于经验的重复和源于所谓的“不自觉”。对于中医药,不容回避的是,一方面要阐明它与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和走在现代医学前面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医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必须承认,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孩提时代的认识产物。
我认为,中药的药效研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首先要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临床验证那些效果有目共睹的古老经方,再通过在动物身上作进一步研究,探究它的疗效,得到基于试验数据的结论。然后筛选出单味药,再做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如果也能得出阳性结果,再取主要成分群,甚至单体,才有可能知道作用在哪个环节上,最终阐明它的应有的机制。到这个时候,就很容易与国际接轨了。
如果我们能本着这种态度来研究中药,对人类医学将做出巨大贡献。当然我们在这条路上将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我们前一段在做古老的补益药阿胶的药理筛选评价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它的营养成分很多,对于它在益气补血,肿瘤患者的辅助治疗,甚至抗衰老方面的有效性,我们只有设计更严格严谨的研究方案,花更多的时间,用理性科学的态度才能够完成。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这不仅是对中医药的贡献,企业也可以通过研究成果,拓展产品的适应症。刚刚提到的阿胶,我们目前的初步结果是,阿胶(液体)可能对人类免疫有正向调节作用。
郑筱祥:我本科是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的,后来到日本学习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由于工科的背景和医学的交叉,我的研究方向是定量系统与生理学研究,也就是如何建立一些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生物医学中的一些机制。受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自2001年至今,我们对补血名药“阿胶”的补血止血和在免疫方面的功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阿胶对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生成的影响以及对免疫因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阿胶具有补血和提高免疫的作用。当然阿胶的成分很复杂,要实现阿胶的现代化,包括有效成分的分离、质量标准、药效的评价等都需要深入研究,这就需要更多学科的交叉协作。
中药的研究是多学科与高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前沿水平、学科配套、专业齐全和力量雄厚的科技队伍,才能加快我国中药新药的创新能力,形成我国中药及中药复方研究的方法与规范,成为我国在国际医药中的优势研究领域。
虽然中医药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相比日本、韩国等中药研究开发较发达的国家,对许多传统中药有效成分、药效评价、临床作用、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科技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如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针对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作用的特点,开展中药药效的研究,必须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重点建立从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平揭示中药复方有效组份多种途径、多个作用靶点作用机理的定量、高效、规范的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符合中药药理实验的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不同层次的实验模型;进行中药的生理活性、组方原则和疗效机理的研究,排除社会、环境及医学等复杂的多干扰因素对临床准确性的影响,客观、定量的揭示中药防病、治病的科学原理,使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技术与方法与国际接轨,创建一系列适合于中药药效研究规范、微量、快速、定量、动态的药效评价方法学,科学的研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和作用机理,定量、客观的阐明中药新药的疗效和功能。形成一系列客观的中药药效评价标准,制定出规范的中药药效评价标准和规范。
现在缺少的并不是技术,中国人只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就能够让中药中尚未发现的有效部分被世界认可,为人类健康服务
主持人:一般认为,中药常规药理做得比较粗,您认为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情况?
董竞成:我这里有个例子。前些时候,在评全国中西医结合进步奖时,有一篇论文谈到黄连中的小檗碱能够抗心律失常,文章写得非常好,发表在一个影响因子达到33分的杂志上。但最后评委们发现,该研究的知识产权是美国的。这是中国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用自己的思路和认识,按美国的严格方法进行的研究,最终得出了一个很科学的,对人类医学有贡献的结论。这说明什么?现在缺少的并不是技术,中国人只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就能够让中药中很多值得发挥,却尚未发现的有效部分,不仅为世界认可,还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目前我们对待中药缺乏的是,用理性科学的态度,把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做到能与国际对话的程度。换句话说,我们爱护中医药,就应该用航天工业的态度搞中药。我们需要多学科的紧密结合,更需要不允许一丝一毫失误的严谨态度。以中药企业为主体研发也是目前国外的模式,但这种模式也需要有一个环境,包括决策层面和专家层面的科学引导。如果我们对中药的有效和无效的考评,还是用古老的指标来评价,所要求的试验水平或标准还是10年,甚至20年前的,我们的企业又怎么会按现代医学的标准更高的要求自己的产品呢?我们做的阿胶研究也是这样,将来我们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很有可能发现,这样一个具有很多成分的古老中药,它的药效会作用在很多环节上,会对许多细胞有调节作用。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企业能够越来越关注这种研究,这将必然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
郑筱祥:通过阿胶和我做过的很多中药药效,我感到,中药在保健、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活血化瘀等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需要应用科学的药效评价方法来进行二次开发,不能光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评价指标和活体实验,需要从多层次的研究来深入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广泛合作,有容乃大,我们应该提倡多学科的协作,只有这样整合资源,才能让中药在科学技术和方法的规范研究中,真正现代化。目前如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这对中药的深入研究是现代化开发研究非常有意义的。
国内企业如果能既尊重中医古典理论,又能把所研究的中药置于现代的研究系统中,用现代医学的标准严格规范中药研发,国内企业将容易与国际接轨
主持人:中药企业自主创新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张元兴: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对于中药的研究,正如中药本身一样,它的复杂性决定必须依靠多学科的结合才能完成。那么中药企业的自主创新,必然很难通过单一学科的少数研究者的努力来完成。我认为,把企业的研究所建在大学是一个可以提倡的形式。我们学校与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上海阿华生物工程研究所,通过近10年的运作,证明是成功的。企业借用教授们的智慧解决企业的问题,不仅投入是经济的,而且教授们总是处在一个开放的、与外界广泛交流的环境中,校内校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会成为研发的有生力量。比如我自己,最早是在东阿阿胶开发生物药时与他们认识的,在生物药的开发上,研究所和公司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并取得了双方满意的成绩。但当他们委托我们做阿胶的药理药效和DNA鉴定时,研究所不仅请到了学校里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中药方面的教授加盟,还集成了大量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可望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现代企业,一定要研发先行。同时,这种研发一定要建立在一个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平台上,高校恰好可以满足这些条件,为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董竞成:国内的企业如果能既尊重中医的古典理论,又能把所研究的中药置于现代的研究系统中,用现代医学的标准严格规范中药的研发,就很容易与国际接轨。现在中药之所以不容易被发达国家所接受,就是因为自己本来应该做好的事情,还远远没有做好,有些急功近利,有些低水平重复,有些投机取巧。如果我们能用10年时间、10亿美金的投入,研发中药,我们也有可能轻而易举地赚到100亿美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