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现状 中药农业科技水平待提高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植物药的需求量每年呈两位数增长,预计未来10年的需求量将翻三番。世界制药企业竞相在我国设厂,许多大财团纷纷介入中药业,给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由于缺乏
▲现状
中药农业科技水平待提高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植物药的需求量每年呈两位数增长,预计未来10年的需
求量将翻三番。世界制药企业竞相在我国设厂,许多大财团纷纷介入中药业,给
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监控措
施,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破坏严重。
目前我国已有169种药用植物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濒危动
植物国际公约》和《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在贸易和利用上受到相应的管制
和限制。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
占60%~70%。
与此同时,我国的中药农业取得了重要进展,制定了中药材GAP,规范化种
植技术研究和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一定成绩,推动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与发展。然而,我国中药农业的科技水平还较低,不足以真正解决中药资源急剧
萎缩的难题。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良品种选育及生物技术在中药农业技术进步中
的贡献还微乎其微。
种子种苗质量低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研究、种子生产繁育和市场
流通已成为农业领域中一个很有特色的独立产业,常规种子和杂交种子均基本实
现了专业化生产,种子自繁自用已基本成为历史。但中药材良种对于药材产量和
质量的改善的贡献却很小。我国栽培的近160种中药材基本还停留在使用农家品
种或混杂群体的阶段。培育并经过审定或鉴定出品种的中药材仅有枸杞、红花、
地黄、柴胡、五味子、人参等20余种,绝大部分药材种子还没有质量标准。
生产过程欠规范目前,制定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措施的基础研究还很薄弱。
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具体栽培措施的制定,需要依据各种药用植物的生理特性、
生态学原理来进行,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导致制定的规范
化种植技术规程还不尽完善,也因此限制了一些重大药材栽培障碍问题的解决。
如人参、西洋参、三七、地黄的重茬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中药材需水、需肥
特性研究薄弱,造成水、肥滥用,严重影响了药材的品质。
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和有效指导,中药材生产中盲目使用农药问题突出。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大量剧毒、高毒农药仍在生产上使用,导
致药材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剧。上海中医药大学上世纪80年代对全国各地的300
多种中药的农药残留量进行过普查,结果显示,全部样品中均有“六六六”残留;
除吉林龙胆、福建阳春砂等少数样品外,均有DDT残留。
引种及野生抚育需加强野生变家种、家养和野生抚育是实现中药材资源可持
续利用的两种主要方式。我国近年来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养殖研究取得了一定进
展,目前人工生产的近200种药材均来自野生。特别是半夏、柴胡、防风、五味
子等多种野生药材的人工种植技术基本或初步取得了成功;一些原料药的家种生
产也取得重要进展,如薯蓣、金龙胆皂苷片原料金龙胆草、裸花紫珠片原料裸花
紫珠等已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生产;麝香、牛黄、熊胆、蛇、林蛙、水蛭、蟾蜍的
人工生产技术均有所突破。但随着大量物种野生资源趋于濒危,野生变家种、家
养的产业化进程仍需得到加强,并需保证人工生产后的药材质量。
产地适宜性及生产布局研究薄弱中药材的野生变家种及需求增加均导致药材
产区的扩大。但盲目引种、扩种会严重影响中药材生产的合理布局,削弱药材的
道地性,导致药材品质下降。中药材适宜产地的布局及区划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单位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中
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方法及产地分布数据的空间化研究,并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
院和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合作,共同研究开发了国内外第一个针对中药材生产特点
的“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该系统已在人参、甘
草等20余种药材的产地适宜性分析上得到了应用。
但总的来说,相关的研究基础还非常薄弱,产地选择一直停留在经验阶段,
长期缺乏可靠的理论和方法。
▲对策
应着重进行中药农业关键技术研究
尽快进行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国家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预警中心、
建设国家级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实施中药材种子种
苗标准化工程,特别是着重进行中药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是缓解中药资源危机
的有效手段。
首先应大力研究的是中药材生产规模与资源存量的现代调查与监控技术。包
括以现代信息手段为核心的中药资源普查技术体系的建立,以及中药材生产规模
及资源动态变化监测技术、预警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我国中药资源
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建立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的计算机系统。
其次是中药资源保护与资源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中药资源的多层次保护及合
理采收技术,重点是珍稀濒危中药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种质库保存技术、中药资源
保护区建设技术、中药资源的合理采收技术。研究中药资源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及
植被修复原理与技术,研究中药材野生抚育的关键技术,以及中药材的野生变家
种、中药替代品的寻找以及采用生物技术生产中药材和利用药用植物亲缘学寻找、
开发中药新资源的技术。
再次是中药材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包括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区划研究、
道地药材成因及传统生产技术总结研究、中药材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与种子种苗质
量标准的制定、中药材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药材栽培地的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
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研究等。
第四是中药资源研究技术平台构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中药农业与资
源可持续发展的系列国家技术平台,推动理论与技术的共享。包括国家中药资源
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资源动态监控技术平台、国家中药种质资源保
存与创新利用平台、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平台、国家中药材病虫害无
公害防治技术平台等。
(陈士林 魏建和 韩建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