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特点
一个新药(西药)应用临床前,均首先经过实验研究,进行充分的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确证安全有效,方可试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观察,既从实验研究到临床。而中医学传统重视的是临床,辨证施治,其中药新药多是来源于临床(尤其是古方、验方),经过实验研究,进行药效学验证和毒理学检验,初步证实是否有效,药效的强度、范围、特点与同类药或原剂型药的比较,了解新药的优点和特点,有无实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可否开始人体试用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揭示临床研究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新药的功用、主治、适用范围的拟定,观测指标的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剂型、剂量、给药途径、次数、疗程等)以及临床研究计划的制定、修改与执行等,为进行临床研究提供足够的试验依据,从而进入临床,既临床-实验-临床。因此,中药新药临床前药理学研究是与中医临床紧密相关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在实验室发现其某方面的药理作用后,再应用于临床,其多是单味药或其有效部位乃至有效成分。 总之,中医药实验研究与研究西药有诸多方面的不同,如何建立符合中医药独特理论体系,突出其特点的实验模型和方法,是摆在中医药研究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与中医临床研究的结合点
随着现代科学发展与进步以及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和相互影响,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促进了医用科学的迅速发展。就中药药理实验研究而言,多年来,中医药科研人员一方面借鉴吸收了现代医学研究新方法和手段,采用普遍应用的病理模型。例如,实验性心肌缺血模型、实验性高血压模型、消化性溃疡模型等。这些实验病理模型尽管所模拟的都是西医的病或症状,在中医药实验研究上同样有它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把中医药的“证”同西医的“病”结合起来,而有助于对中医理论实质的认识。例如,许多治疗血瘀证的中药或方剂对多种微循环障碍患者及实验性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以及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善血瘀证患者血液浓、粘、聚、凝状态。对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血栓形成等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许多治疗痹证的中药或方剂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这就为理解“血瘀证”、“ 痹证”等中医概念提供重要线索。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建立和制造中医“证”的病理模型 。“证”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某些症候群的理论概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辨证才能施治。因此,用实验动物建立“证”的病理模型,既可提供作为该“证”的病理研究对象,又可有助于筛选和研制有效方药,其可能是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与中医临床最好的结合点。 所谓“证”的动物模型,就是人为地采用各种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作用于动物,使之出现类似某“证”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例如,用生大黄、番泻叶、玄明粉造成脾虚运化失常模型;以大剂量醋酸氢化可的松使动物产生一系列耗竭现象,达到虚损状态比拟阳虚模型等方法,复制中医“证”的动物模型难度较大,因为中医的证是疾病的病因、病位及病邪性质的概括,且临床多以病人主观感觉反映出来,确切地客观指标尚在探索之中。即使客观表现如:脉诊、舌象及神态等也不易在动物身上模拟出来。所以,多数学者认为目前只有尽可能从“证”的临床辨证标准来评价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就目前对中医药实验研究较成功的经验来看,则是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其实验模型及实验结果符合中医理论有关“病”、“证”的临床辨证标准 ,又有完整的西医有关病的诊断标准和观察指标。这就许是中医药实验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课题来源
中医药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精粹。但如何加以研究,揭示其实质,难度较高,尚有待多学科共同努力。而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可能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依此为依据而选择研究课题主要来源于几方面。
(一).来源于临床:经过几千年来的临床实践与总结形成了中医药学特有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对五千余种中药的药性、毒性、治疗作用、方剂配伍及用药注意事项等,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从临床现象发现规律,通过相关中药或方剂的药理研究进行反证,可逐步发现中医药理论的内在实质。例如冠心II号方治疗心脑血管病就是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了可靠线索。在药效学研究中发现其组成药物以及多种有效成分,具有相似药理作用,进而发展到对几十种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药理作用,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从这一思路出发,研究人员必须十分重视临床,从临床辩证中去发现规律,从证候的临床表现和客观检查中去寻找共性,筛选药物。在此基础上,利用动物实验可以严格控制试验条件的长处,用药理学手段进一步确定临床表现和治疗,并深入作机制研究,揭示现象的本质。
(二).来源于方、药:“医药不分家”是祖国医学发展史中一个突出特点。中药处方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近代中药学一般均按临床功效分类,按这种功效分类为基础进行中药群体的药理学研究,寻找共同的药理作用。将一组功效相同的中药用同样的指标进行筛选比较,寻找共同点及不同点,来反该功效的现代科学实质。这同等功效的药物可以是复方,传统方剂或单味药。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招标课题《活血化瘀治则的研究》中,认真研究了清代医学家在活血化瘀方面的学术成就,并根据百多年的临床经验,选出有代表性方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四物汤》和《桃红四物汤》共八个经典活血化瘀古方进行了多方面、多指标的纵横药效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八个活血化瘀古方在抗血小板、清除机体氧自由基、抗急性脑缺血和抗离体心脏的心肌缺血、提高免疫力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作用,有一定的共性,其中《血府逐瘀汤》在抗犬在体心脏 心肌缺血,减少心肌耗氧量等方面更为显著。《通窍活血汤》则在抗血栓形成及抗昏迷等方面更为明显,是其通窍活血,临床用于治疗脑血管疾患特点的依据之一。并根据其药效学试验结果,结合临床疗效,优化制剂工艺,进而为研究开发新药奠定了基础。 传统把活血化瘀药分为破血、活血和和血三类。为了探讨活血化瘀药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不同类活血化瘀药提供依据,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以血液流变性、心肌细胞耗氧量、离体心脏灌流、急性脑缺血等多项指标,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86年公布的34种传统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活血化瘀药分类中,和血药作用较弱,144项次实验中有效项次为17.4%,活血类药480项次实验中有效项次为26.5%,破血类药192项次中,有效项次为56.3%,表明破血3类药作用最强,活血类次之,和血类作用较弱。从活学化瘀药总有效项次与反作用项次比较中看出,前十名为破血类、活血类药物,而前四名均为破血类药物,作用比较小的后数十名为和血类、活血类药,后三名均为和血类。以上结果验证了活血化瘀药分类方法不仅有传统经验及临床依据,而且得到实验研究的证实,为活学化瘀药的临床应用以及新药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三).来源于现代科学:中医药的发展,是几千年来临床的积累,也就是经过无数人体实验,对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性、药效和毒性进行验证,这是一缓慢而持久的过程。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医学)的进步,其西医西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西药以明确的化学结构和确切的作用途径、作用原理及较高的临床疗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特有的毒副作用及其它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如何运用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及手段,用于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突出中医中药的优势是中医药研究者的重大研究课题。
中医药研究即要体现中医特点,又要提高科学水平。就中药新药开发与研究而言,就涉及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有效成分三者的关系问题,而且一直有不同看法。中药复方体现了中医用药特点,具有重点突出、多方兼顾、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中医辩证论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通过对中药复方研究,进一步阐明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治病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复方成分复杂,制剂稳定性差,质量难于控制,其药理研究及结果分析更为困难,鉴于此,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对单味药及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达到鼎盛期,中药研究论文多,进展快,成绩十分显著,研究的中药达500种,包括抗肿瘤药、防治肝炎、气管炎、心血管病,抑菌抗病毒和消炎药等,并发现了大批有效中草药,如毛冬青、满山红、山楂叶、穿山莲、四季青等,大大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同时对疗效显著的中草药进行了成分分析、分离、提取其有效部分或有效成分,进而科学地、准确地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例如:川芎嗪、青蒿素、穿心莲内酯、靛玉红、汉防己甲素和乙素等,还有一些有效成分或混合物,如川芎总碱、三七皂甙、人参总皂甙、山楂黄酮等等,中药有效成分或组分的研究,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中药的作用机理,结合单味药与复方的研究,可全面分析以阐明各中药及成分的总体效应,例如,我们在寻找治疗冠心病有效药物的筛选中,以对心血管有明显影响的黄酮类化合物为定向跟踪目标,发现中医传统分类中清热解毒药中及益气补肾药中的某些药材均含有类似黄酮成分,并对其单味药及从中提取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药理学实验,证明对实验性犬心肌缺血有明显的防治作用,明显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肌耗氧量等药理作用,并经临床对冠心病人初步治疗观察,确有较好疗效,这不但突破了中医对中药的传统分类,而且为开发新药提供一思路。同时,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纯,为中药的体内过程或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条件,对中药研究水平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近几年来,由于市场急需大量的中药新药上市,另外,化合物组分或单一成分从实验研究到开发成新药,周期长而且需要较强的资金支持,且审批从严,因而这方面的研究缓慢。近年开发出的新药(中药)多是复方为主的三类或四类药,其中不乏研究水平较高,疗效显著,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研究低水平重复,疗效一般,这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家近两年增加经费投入,主要支持一类和二类新药的开发和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新思路用于中医药研究,有可能取得重大成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