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日本在我国的经方“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并返销我国;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源自我国的“牛黄清心丸”,年产值接近一亿美元……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对我国传统中药的开发,让我国的中药界人士
日本在我国的经方“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
元并返销我国;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源自我国的“牛黄清心丸”,年产值接近
一亿美元……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对我国传统中药的开发,让我国的中药界人士
认识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除此之外,许多有识之士也提出了这
样一些问题:这些原本在国内业绩一般的传统中药为何在两个东亚邻国却产出了
如此大的力量?在中药的国际博弈中,我国的优势何在?又该向日本和韩国学习
一些什么?(本文中所称中药即我国生产的中药与日本的汉方药与韩国的韩药的
通称——编者注。)
▲日韩中药:“小规模”产生“大能量”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虽然日本和韩国的中医药都是
我国中医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且在中药产业的规模、中药生产和研究开
发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远不及我国,但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
韩国和日本的中药产业发展很快,并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呈现出竞争的态势。
目前,日本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中药生产国与消费国。1976年以前,日本
汉方药年产值不足100亿日元。1976年,随着汉方药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汉方
药产业、中药材种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目前有汉方药厂200多家,处
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被日本政府批准适
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大约有148种。目前日本汉方药年生产总值已超
过1000亿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中成药、中药保健品贸易中,由日本生产的占很
大份额。
90年代以来,韩国中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在韩国国民医疗支出中,
中医药占15%,这一比例仅次于我国。韩国的中草药原料种植业较为突出。2004
年韩国高丽参出口额超过3.5亿美元。与我国中药注重原料种植相比,其对原料
的加工操作规范,标准严格,且包装宣传到位,相同等级的参类产品单价是我国
的25倍。
日本和韩国中药产业缘何能以相对较小的规模产生如此大的能量?对此,全
国政协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前校长龙致贤教
授举了一个例子:“牛黄清心丸是我国的传统中成药,韩国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
口服液和微胶囊的新剂型,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龙致贤指出,产品的科技含
量、附加值高是日韩在世界中药贸易中占有先机的根本原因。
龙致贤指出,我国的中药国际贸易的绝对数量并不低,但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低,以中药材、饮片或用于生产中成药及保健品的植物提取物居多。日韩等国从
我国进口中药原料后,将之加工成质量要求符合国际标准、剂型先进、包装精美
的中成药或保健品,便可获得高额利润。事实上,我国是日本汉方药业厂家的主
要原料产地。根据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汇编的资料,1998~2001年,日本常用
生药(150种)的国产及进口量合计为4.4万吨~6.1万吨。进口生药量占总量的
94.6%~97.1%,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其次,韩国和日本均开发出了中药的拳头产品,出现了一些实力强大的拳头
企业。以韩国的人参为例,由于资源的问题,韩国的人参有很多是从我国东北进
口的。但在人参产业开发方面,韩国的做法颇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将人参产业分
为元参和制剂两类,元参又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质量分为天参、地参、良参、
切参、尾参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开发;并且将人参资源充分利用,吃干榨尽,开
发出高丽参精、丸、粉、胶囊、茶、锭、颗粒等几十种制剂,还将生产过程中产
生的下脚料制成人参糖、饮料、化妆品等,集中的开发开成了优势品种。
日本的情况同样如此。目前日本生产的汉方制剂有147种,产品种类有903个。
其中,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补中益气汤、加味逍遥散、小青龙汤、六君子汤、
当归芍药散等十种汉方药制剂的产值占全部汉方制剂的51.05%。目前日本拥有汉
方制药厂42家,津村、钟纺、大衫、帝国、本草等几家较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
占汉方药全部产值的97%以上。生产厂家的集中,保证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
质量,也使企业有较多的资源进行产品研发。
▲中国中药:家大业大后劲足
龙致贤认为,在目前的中药国际竞争中,日本和韩国虽然抢去了一些风头,
但我国在中药资源、中药人才储备、中药科研的深度与广度、中药产业规模等方
面的优势明显,为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后劲。
从产业规模来看,据统计,2005年我国实现中药工业总产值(现价)1169.67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86.25亿元,利润总额102.09亿元,在全国医药工业占比分
别达到26.4%、25.8%和29.0%。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共有中药企业1636家,占全
国医药行业企业(5053家)的32%。其中,中药企业1283家,中药饮片企业353家,
另外还有数千家保健品厂。
目前我国生产的中药剂型已达40多种,特别是中药针剂、粉剂、软胶囊、缓
释剂、气雾剂等先进剂型的应用,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中
成药产品结构得到调整,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有
较大提高,一批名优产品、著名商标及一批产值过亿元、利税达千万元的企业已
经涌现。
从中药研发来看,建国以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中药科研人员,形成了具有
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目前我国有94所中医药科研机构,近年来包括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一批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更多地参与到了
中药的研发中,壮大了中药科研队伍,形成了多学科参与中药科研的局面。
而且,我国初步建立了技术较先进、与国际通行规范较为接轨的药物创新体
系雏形。国家对于新药筛选中心、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药
代动力学研究技术平台、新制剂和新剂型研究技术平台等给予了大力支持,逐步
形成了国家中药创新体系。
龙致贤指出,目前我国中成药产业若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以中医
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法,加强中药研发。
其一是加强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地保护好我国中医药的宝贵财富。他
指出,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利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
独特性,对于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等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制约了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
二是不断进行科技攻关,深入研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并能说明其作用机
理,特别是中药毒副作用的机制。目前,我国已对190余种常用中药进行了一定
深度的现代研究,其中不少毒性成分已被证实在何种情况下可“变毒为宝”,成
为良药,但相比临床上常用的四五百种中药来说,还远远不够。
三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他强调,中药有了GAP、GMP标准,但是尚
不能全面反映中药产品的质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四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管理下,集中有限的科研人员与经费系统地进行
拳头产品的开发。
五是加强临床研究,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保证中药有效、安全、方便
地应用。
龙致贤指出,我国是中药的故乡,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资源库与最庞大
的中药消费群体,因此只要潜心进行科技攻关,必然成为世界中药产业的中心。
本报记者 徐亚静
▲相关链接
日本和韩国的中药发展简况
日本:公元4世纪中叶,中医药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公元630~894年间,
日本遣唐使到达唐朝13次之多,带回了中国文字、科技和医药。唐朝高僧鉴真,
应邀东渡,带去了医药并传有《鉴真上人秘方》。中医药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
今天日本的汉方医学(和汉医学)和汉方制剂(中成药)。也正由于如此,日本
是我国中药传统出口市场之一。
中医药传入日本后的1000多年中,一直是日本惟一的医疗保健体系,直至1868
年明治维新时,汉方医药的地位被西医药从法律上取代。上世纪60年代,汉方制
剂又以“一般用”的(相当于OTC药)形式出现于市场,此前“断线”100年。日
本政府1996年为中药研究拨款100亿日元(约1亿美元),每年研究10个品种。
韩国:中医药于公元4世纪传入朝鲜半岛,与当地文化结合,成为今天的韩
医药。韩国政府承认韩国传统医药的合法性,并将之纳入了医疗保险。
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建立起了自己的中成药工业,中成药进口较少,出口
量很大,过去主要以传统的牛黄清心丸、高丽参制剂为主,现在许多制药企业都
致力于新药的开发。韩国最著名的制药企业有:Dong-A、Dong-wha、Green Gross
Korea、YounyJin、YuhanCorp,以及钟根堂公司等。
此外,近年来还有许多跨国制药公司进入韩国市场,到1994年,共建立了30
多家合资制药企业,许多已进入盈利阶段。
韩国的中成药产品质量非常高,它注重对药材的精加工,同时包装也很考究,
因而获利很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