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走出中医治病的几个误区

  • 来源:《中医药导报》 作者:顔昌勋 时间:2007-08-09 09:34:42
  • 核心提示: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其医学理论更是玄妙幽微,充满哲理。她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提出“天人相应”论,指出人体脏腑生理活动与四时宇宙变化相类似,用“阴阳五行学说”概括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她的理论既朴实又幽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其医学理论更是玄妙幽微,充满哲理。她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提出“天人相应”论,指出人体脏腑生理活动与四时宇宙变化相类似,用“阴阳五行学说”概括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她的理论既朴实又幽深,既抽象又严谨,既富想象力,又具有科学性……。她的理论与现代医学不但毫不相悖,而且有异曲同工之妙,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互补性!

        要当好一名中医的确不易,既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又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既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造谐,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既要遵循古训,更要结合现代医学科学,才能承担起医生的神圣职责。但是,不少中医从业者在临床诊疗中还存在某些误区。

    l按图索骥

        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上有着自己独具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故临床用药处方必须分表里、辨寒热、察虚实,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切忌药性方剂滔滔不绝,处方用药生搬硬套;如:凡是头痛就用川芎茶调散;脚痛即投独活寄生汤;水肿概用五苓散、五皮饮;咳嗽全拟华盖止嗽散……,不是遵循辨证论原则;而是“按图索骥”,显然疗效不佳,甚者反生他证。

    2拘泥于古方古法    

        中医有几千年历史,从神农尝百草到《本草纲目》;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代医学各有建树,理论自成流派,对中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确有不少名方、经方、时方现在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人对某些疾病的见解不深,甚至误解,其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理论方药上难免有误。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和锤炼,我们对中医、中药的理论认识更趋完善,所以在参照古方古法时,一定要“师古而不泥古”,对有些古籍的治疗方法和处方药物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况且现代与古代在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等均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处方用药必须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应用古典经方时,其剂量、伍用方法都应灵活应用,同时参照现代科学对中药成分的分析。“鉴古知今”才能相得益彰,泥古不化,贻害不浅。

    3囿于西医病名

        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对疾病的认识已达到很高的境界,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中医学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只要我们把握好中医的传统理论,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为我所用,可使中医如虎添翼。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环境的变化,导致很多新的疾病发生。西医对疾病的命名,让中医工作者犹如雾里看花,总觉得和中医病名大相径庭。有时被西医病名所左右和困扰,在临床用药牵强附会而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要囿于西医的病名,而要坚持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辨病论治。如现代医学所谓的“炎症”,临床不能简单地去理解为“实热证”,而去清热祛火。而在辨证上西医的“炎症”不一定属于“火热”范围,而有不少属于“虚、湿、寒、瘀”等证。故在治疗上宜据证施以补虚、祛湿、温寒、化瘀才能取效。有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临床又可分为“肝火扰心”、“心肾不交”、“肝郁不舒”、“痰蒙心窍”等多种情况,临床辨证不可不察,处方用药各有不同;还有如传染病“伤寒”,辨证属于中医的“湿温”;谈之色变的非典,辨证属于中医的疫毒、“邪犯膜原”……。当然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知,对中医在临床用药时,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如面神经炎的口眼歪斜,与病毒感染有关;暴盲为眼底出血所致;有些晕仆、失语为癔症所致等……总之中医治病不能被西医病名所束缚,必须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用药。当然借助现代科学的指导,效果将会更好。我们提倡的中西医结合,也应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才能相辅相成。

    4与西医理论相混淆

        中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她的脏腑、神经概念与西医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西医的脏器是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中医的脏腑即指解剖学的某一个脏器,又包括西医的一个系统或几个系统的一部分功能,所以两者的脏腑理论不能相提并论。如中医的“左肝右肺”是指肝气行于左,肺气行于右,并非指肝脏在左,肺脏在右。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是指目疾与中医所说的“肝”有关或“肝火上炎”,或“肝肾亏损”或“肝阳上亢”,并非指西医所说的肝炎、肝功能异常。中医认为“肾主骨开窍于耳”,所以一些骨骼病变、耳聋耳鸣,中医认为与“肾”有关,也并非西医所指肾脏病变或肾功能异常。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千万不能混为一谈,但在诊断治疗上,可以相互参考,相互补充。

        总之,祖国医学源远流长,精奥无比。其理法方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疗效是现代医学不能比拟的,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中医工作者要发扬光大,必须要刻苦钻研和发掘祖国医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要走出以上误区,才能使祖国医学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