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医药产业必须加快发展步伐。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才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来看,医药产业的发展初步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集中化、特色化的趋势。近年来,各省市纷纷将医药产业列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支柱行业,相继建立各自的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希望通过产业集聚来发展医药产业,在此过程中,逐渐暴露出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等一些问题。
1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趋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定阶段下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产业集群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率先提出的。波特强调的是地理群聚现象对于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意义。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关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集合模式。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在医药产业中同样存在着产业集群。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地亚哥和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园等五大生物技术集群,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欧洲莱茵河上游谷地的跨国生物谷,已成为欧洲生物技术的中心。近年来,我国国内也出现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的现象。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可见医药产业具有空间集聚发展的内在需求。医药产业集群对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有明显优势:
第一,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医药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研究开发周期长、技术环节多、风险大,新药开发所需的各个技术平台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逻辑关系,组成了产业的创新链。创新链中相关机构的集中和协作具有增值效应、加速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第二,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聚集经济效应,从而提升医药企业竞争力。医药企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相互交流和学习,而且可以将外部的信息和知识内部化,活化企业的内部资源,提高知识构建和组织竞争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的投入。
第三。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形成“区位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企业可以共用一些基础设施,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生存与竞争能力,并由此产生吸引生物医药技术、人才、资金的内在比较优势。集群内企业通过整体力量,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
2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势头迅猛,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以天津、西安等地为代表:二是利用本地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以中成药为主)、东北地区(中西医药结合)、沿海东部地区(海洋药品);三是依托密集的国家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医药产业工业园,主要分布在科技基础雄厚、有众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如上海张江“药谷”、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等。但是目前我国的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医药产业集群认识不足,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近年来.建立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主要途径,但发展医药产业集群中过分偏重硬件环境建设,管理体制上以政府为主。此外,我国的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定位为公益型科技事业服务单位,其管理人员也多为政府委派,许多科研院所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这使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医药产业集群技术链、知识链和创新链的形成。
2)医药产业集群内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医药产业多、小、散、乱问题严重,医药企业普通规模较小,缺乏大型龙头企业。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低,1994年到2001年间销售额排名前8位的企业集中度一直不足15%。而早在1996年,日本医药产业销售额前8位医药企业的集中度已达到44%;1993年,英国医药产业销售额前4位医药企业的集中度为35%。国际上许多公司从1992年开始开始并购浪潮,不少医药企业并购后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集中度也不断提高。而我国的医药企业相比之下差距较大,尽管已开始集群化发展,但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3)医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同化,缺乏合理规划和分工。
我国一些医药产业集群内医药企业间的协调配套较差,竞争有余而协作不足.产业链同化。大、中、小企业之间基本没有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网络没有形成,企业的产品重复仿制多.这必然造成医药企业由于产品同化而导致的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各地医药产业集群由于产业模式和定位相似而出现过激烈竞争、自相残杀的现象。不利于医药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3进一步深化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3.1 从战略高度重视医药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集群作为盛行于世界经济界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各地政府都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其培育和发展。建设医药产业集群,首先应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向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的职责是整合市场力量,建立由大学、科研院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企业、银行及政府机构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创业服务机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科技人才支持体系等有利于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政策,如利用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改善集群融资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等。
3.2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发挥集群优势
科技进步是医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创新能力则是医药产业集群的灵魂和持续发展的源泉,培育集群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与技术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直接相关,并具有内在相互关系的创新主体、组织和机构的复合系统。创新系统的主体所构成的有效网络,通过诸如建立行业协会和俱乐部、定期举办各种科技论坛及各种非正式的沙龙或聚会等互动创新,能加快各种隐性知识的传播,扩大知识的溢出效应.降低各创新主体的学习成本。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空间集聚,产生集聚经济效应。
3.3促进已有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
发展医药产业集群.首先必须贯彻看得见的原则,优先扶持和引导那些已经形成的企业集群实现创新升级,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一些不同特色的医药产业集群区域,吉林的中药产业。浙江的原料药产业,河北的化学药产业等,且这些集群已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环境的变化,集群也可能因为内部僵化(同质竞争、群体思维、创新抑制等)和外部威胁(技术间断、消费需求变化、原材料供应链断裂等)而失去竞争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谁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谁就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必须促进已有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3.4注重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 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发展产业集群要根据医药产业自身的定位建设各种公共创新平台,以推动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新创企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如张江“药谷”组建了“新药研究开发和服务组织(CRO)”,专为新药项目提供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以及新药申报等各项服务,以加快新药初审的速度。此外,产业集群还具有根植性。其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区域内产业集群应有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互相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低信任度、高交易成本等制度文化缺陷.使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而忽视外部资源,从而使产业集群政策难以制定和奏效。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建立联系网络以促进技术、经验和知识的交流,优化医药产业的竞争结构,减少重复研究及投资,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速率,从整体上提升医药产业的研发能力。
作者简介:舒燕(1978一),经济学硕士,讲师,专业方向为产业经济学。(电话)020一88315616(电子邮箱)shuvan406@126.corn。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