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有基于对西方文化深感新鲜的成分在内的话,那么现代的“衷中参西”则完全是一种医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换言之,张锡纯当时力倡“中西合璧”,是一种新思想萌芽阶段,缺少实践基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盲目性;现代的“衷中参西”则是经过了历史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完全变成了一种医学自觉和科学追求。现实表明,自“衷中参西”提出之后,虽然反对的声音没有间断过,但是中西医的联系不仅没有割断,反而越来越密切。可以说,现代中医临床“衷中参西”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现象。
“衷中参西”不能与“中医西化”混为一谈。“衷中参西”强调的是以中医为中心,以西医为参考,或以中医为主,以西医为辅;“中医西化”则是中医思维模式的变异,是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异化,“衷中参西”与之有着本质的不同。
“衷中参西”出现今天这样的普遍性不是偶然的,从社会、医学发展的角度历史地考察其形成的内在因素,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医学的发展。由于研究对象和医学目的的一致性,中医与西医任何一方的飞速发展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巨大的影响。今天出现“衷中参西”的普遍性,就是这种医学发展规律的必然。中医与西医虽然都有自己的具体发展规律,但是作为医学的共同追求,在对人的生理病理规律认识上和治疗方法的提高上,中西医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在现代医学领域,一旦有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出现,只要与中医发展和提高密切相关,中医都会自觉地去关注和借鉴。今天西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均较中医的宏观观察细致深入,在对疾病的病理把握和发展趋势的预测上也相对准确,所以中医在研究发展中参考一些西医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就现在中医临床“病证结合”的诊治模式而言,它的形成就是对中医现代临床发展需求的一种适应。中医的“证”是对疾病宏观意义上的把握,而西医的“病”则是对局部疾病微观水平上的认识,二者在识病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思维形式,一个是对证候的归纳,一个是对病理的观察,各有其优势。“病证结合”的意义就在于将这种中西医优势进行互补,使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之上。“病证结合”体现的是对疾病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的共同把握,也只有这种“由内到外”的全面把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古代“整体论”不同的现代科学的整体观。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使诊治越来越精确,这是当代医学对中医发展的要求。
中医院校何以开设西医课程,就是基于对当代中医大学生医学素质培养的需要。中医学习西医知识,目的是为了更科学地运用中医的知识。今天的中医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只要涉及到微观问题,总是首先到西医知识中寻求答案,因为学科相近为其提供了极其便利的途径。可以说,中西医学科相近和交流上的方便为“衷中参西”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是中西医各自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医接受西医教育,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这种不同于中医的思维方法。掌握更多的、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是中医研究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发展。说西医的思维异化了中医的思维,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是方法的运用不当。
其二,医生的责任。医生的职责是以仁道的精神和科学的诊治方法使患者成为健康者。所谓科学的诊治方法,一般说来是指诊治方法先进、疗效水平高、病人痛苦小、不良反应少。医生的职责要求与医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医生的职责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古代,传统中医代表着中国医学的最高水平,医者可以将熟练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今天的医学现状则与之不同了,中医除了自身知识的学习研究以外,还要面对西医学飞速发展出现的许多可供学习与借鉴的理论与技术。除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的自身优势外,也要了解和掌握西医的相关优势和必要的知识。所以,“衷中参西”也是医学发展对当代医生职责提出的新要求。
其三,社会的需求。社会需求说到底就是人的需求,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古代社会发展落后,文明程度低下,人们对医学的需求也相对不高。所以,在古代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纯粹以中医的方法诊治,不论结果如何,病家都能欣然接受。对疾病的解释,仅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就足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社会之后,由于社会文明的发达,医学知识的广泛普及,促进了大众医学素养的提高,社会对中医的需求与过去相比便有了显著不同。现代中医临床若仍单纯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临床现象,就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了。大众的医学素养在提高,社会对医学需求的水平在提高,中医就必须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就需要不断学习现代医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那么,中医如何来应对和把握这一“衷中参西”的普遍性呢?关键是处理好“衷中”与“参西”的辩证关系问题。
“衷中”强调的是以中医发展为主,体现的是中医在“衷中参西”中的主体地位。首要的就是突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只有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思想贯穿于“衷中参西”的整个实践过程,才能始终树立以中医为发展重心的观念,才能防止“衷中参西”走向西化。但是,强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不意味着对西医理论的排斥,只要是中医发展的需要,尽可将它拿来为我所用。这便是“衷中参西”的真正含义。
总之,“衷中参西”的普遍性是现代临床中西医优势互补使然,其形成的根本动力则来自于社会、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历史的必然。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衷中”与“参西”的关系,坚持中医发展的主体地位,是保证“衷中参西”沿着一条正确轨道发展的关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