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张秋云 ,刘绍能 :慢性乙型肝炎“毒邪论”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1.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13;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的中医认识尚不明了,难以指导临床治疗。笔者认为,感染“疫毒”是其病因,“毒损肝体”是其基本病机,从毒论治慢性乙
    (1.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13;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的中医认识尚不明了,难以指导临床治疗。笔者认为,感染“疫毒”是其病因,“毒损肝体”是其基本病机,从毒论治慢性乙型肝炎更为合理。 1 “毒邪”含义和特点探析 毒的含义非常广泛,《说文解字》释:“毒,厚也,害人之草。”引申为厚也、恶也、害也。传统毒邪是指六淫之甚及六淫之外的一些特殊致病物质,如“风气相搏、变成热毒”及疫疠之毒、蛇毒等。 毒邪的产生和致病主要有:①六淫化毒。六淫邪盛,侵犯机体.可化生为毒邪损伤人体。《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少阳在泉,寒毒不生……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厥阴在泉,湿毒不生……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太阴在泉,燥毒不生。”王冰注曰:“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诸病源候论.毒疮候》对毒的认识较为深刻,他认为“此由风气相搏,变成热毒”。②内生毒邪。致病毒邪可由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病理代谢产物蓄积蕴结而生,称之为内毒。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大肠病源流》论大肠痈曰:“因七情饮食,或经行产后瘀血留积,以致大肠实火里热所生病也……,其致病之由总因湿毒郁积肠内。”③疠气疫毒。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自然界存在一种致病性强并具有传染性的外邪,称之为“疠气”、“疫毒”、“毒气”等,属一类特殊致病毒邪,有别于六淫化毒和内生毒邪。《素问.刺法论》云:“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④虫兽药食毒。中医文献中很早就对虫、兽、药、食、饮水等中可能含有特殊致毒物有较详细记载和认识。 毒邪范围广泛,传统中医对毒邪的识别和分辨主要依据其共同的特点及临床表现。①传染性。许多毒邪所致疾病具有传染性,尤以疫毒为甚。②特异性。有的毒邪致病后临床表现具有特异性,出现特定的证候表现。③暴戾性。毒邪致病,多传变迅速,变化多端,表现重笃,极易致死。④顽固性。毒邪致病,耗气伤阴,瘀血凝痰,损伤脏腑,久滞入络,形成邪盛正衰之势,不易速解。毒邪在体内顽固不化,可致病情迁延日久,缠绵难愈。⑤从化性。指毒具有以体质学说为根据发生变化的性质。⑥毒易入血.毒血关系密切,毒邪犯人始终与血有关,是毒邪致病的主要特点。⑦趋内性。指毒邪暴烈,入内毒害脏腑,导致疾病迅速恶化。 慢性乙型肝炎为乙肝病毒(HBV)感染所致,病程漫长,迁延难愈,治疗颇为棘手.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符合“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疫毒之说。而慢性乙型肝炎一旦进展为肝硬化、重型肝炎则危害较大,病情变化繁杂,疾病进展较快,符合毒邪致病的暴戾性的特征;从邪伏机体伺机而发来看。HBV又与“伏邪”颇相类似,而“伏邪”亦属“温疫”范畴,均说明乙肝病毒属于“毒邪”范畴。这是慢性乙型肝炎从“毒”论治的病原学依据。 2 慢性乙型肝炎“毒邪”的性质与来源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感染HBV所致,而乙型肝炎病毒作为病因与中医的湿热疫毒相一致,湿热与疫毒胶着难去则导致疾病的持续存在和慢性过程。正如薛生白云:“湿邪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HBV的复制活跃程度与湿热疫毒轻重有一定的相关性,即HBV复制愈活跃,湿热疫毒程度愈重。可以认为该病的病因是外界的湿热毒邪,滞阻于肝脏,使肝的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失常,而致肝之气血失调”。慢性乙型肝炎“毒邪”之来源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外感湿热疫毒(HBV及其变异株),此为外感之毒邪,若热邪偏重,或因体质因素,蕴久成毒,化为热毒;若湿邪偏重,伤阳生寒,或因体质因素,或因用药苦寒过度,蕴久成毒,化生寒毒;湿浊蕴久不化,而生痰湿之毒。其二为内生之毒,毒邪壅滞,气机不畅,或毒损肝体与肝用,疏泄功能失常,气血瘀滞,若瘀久不消,又与湿热疫毒相合,则化为瘀毒:煎熬津液,阻碍气机,津液代谢失常,可化生痰湿之毒。 3 “毒邪”的致病机理 3.1 “毒损肝体”为基本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的始发病因为“湿热疫毒”伤于肝,还有继发的瘀毒、痰湿之毒作用于肝,导致肝脏之形体实质受损,功能失调。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乃为“毒损肝体,祸及肝用”;另一方面,毒邪滞着肝体,气机壅滞不通,肝主疏泄失常,阴血化生受阻,同样也可导致肝体虚损,肝体虚损又可祸及肝用。此外,前人对肝脏病理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论述,如肝气过极、肝阳亢盛、肝风内动等,源于“肝为刚脏”、“其用为阳”的生理特点。然肝应春令,为气化发生之始,近代名医张锡纯将肝喻作物之萌芽,虽有蓬勃生气,却嫩脆易损,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损。”可见,肝气肝阳也会“常不足”,加之受到“急骤、酷烈”的“毒邪”侵害,犹如幼苗遭遇暴风骤雨,其生气焉能幸存乎?“毒损肝体”,则必损肝用,而致“体用同损”。 3.2 波及脏腑 慢性乙型肝炎“毒损肝体”病机十分复杂,不但引起肝之“体用同损”,尚可导致其他脏器的病变。毒邪壅滞,肝郁不疏,克于脾土,则脾运失健:肝肾乙癸同源,如唇齿相依,肝体肝用为毒邪所害,则肾亦为之而病;肝胆互为表里,黄疸的产生主要与肝有关,但也与胆道的排泄不畅有关;慢性乙型肝炎可见情志异常,性格改变,多责之于肝郁不疏,情志失于调畅,或阴不制阳,肝阳升腾太过,但心主血而藏神,肝血充盛,疏泄正常,气血畅通,则心血充旺,神明得养,则情志正常;肝体用既损,则心藏血失常,神明失养,是情志异常的原因之一。 3.3 滋生瘀血、痰湿等内毒 肝藏血,主疏泄。湿热疫毒伤于肝,最易导致肝的气血失调。肝受病气先郁滞,继之络脉瘀滞,久则成瘀,结于胁下而成“癥积”。正如朱丹溪所说:“血受湿热,久必凝浊。”石寿堂曰:“始也气结,继也血结……往往腹中有硬块或成形之物患。”这些均说明血瘀是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演变的最终结局,并贯穿全过程。慢性乙型肝炎由于湿热疫毒久稽,煎熬津液,阻碍气机,津液代谢失常,可化生痰湿,痰湿其性粘滞,蕴久可化为毒,若再遇毒邪为患,则成痰毒互结的局面。这些瘀血、痰湿又可作为内生之毒进一步导致肝体受损,加重病情。 3.4 耗损正气 慢性乙型肝炎可向肝纤维化发展,重者发展为肝硬化,属中医“肝积”:范畴,乃日积月累而成,病久必耗伤正气。如《张氏医通.积聚》言:“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所以说,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过程即是机体正气渐损的过程。 4 基于“毒损肝体”病机理论的治疗思路 4.1 治肝为本,柔肝为上 慢性乙型肝炎乃“毒损肝体,祸及肝用”所致,治疗应补肝体与益肝用并重,又由于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故在治疗时强调“治肝为本,柔肝为上”,以求滋养而不碍气机,温补而不伤体阴之良效。 4。1.1 补肝体重在补肝阴和补肝血 补肝阴则首选槲寄生,次有枸杞子、女贞子、百合、麦冬、沙参等滋补肝肾之品,取“肝肾同治”、“金水相生”之效:补肝血则选当归、赤芍、白芍、鸡血藤等补血行血之品,以防滋膩碍气之弊。 4.1.2 益肝用重在补肝气和温肝阳 补肝气可用大剂生黄芪,取“培土荣木”之意.生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补而不燥。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之肝气虚十分贴切;温肝阳常用菟丝子、肉苁蓉、沙苑子等性质温和或阴阳双补之属,温肾阳而暖肝阳,温阳而不伤肝体,取虚则补其母,体用同调之效。 4.1.3 疏肝理气与顾护肝体并施 在选用理气药时慎之又慎,常用理气而不伤肝阴之药,临证可选佛手、香橼、绿萼梅、香附等性平微温之品,且与滋补肝阴之药并施,意在平调肝体与肝用,理气而不耗气。温燥破气伤阴之疏泄理气药诸如木香、青皮、三棱等均有耗气伤阴之弊,值得临床注意。 4.2 解毒为要,截断病势 “毒邪”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首要病因,乃万恶之源,欲救病者于危难,必先“解毒祛邪,截断病势”。如何“解毒祛邪,截断病势”?一要依据“毒邪”的具体性质辨证遣方用药。“湿热疫毒”盘踞曰久,因湿与热的轻重有别,或因体质、治疗不同,可化为热毒、寒毒、痰湿毒,或寒热兼夹等不同性质的毒邪。笔者临床体会,其中湿热毒最为常见,但寒毒、痰湿之毒等也时时可见,故应辨证施治。寒毒与痰湿蕴毒,依据“寒者热之”、“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可用温阳活血、利湿解毒法或化痰祛湿法,可选炮附子、桂枝等温阳散寒之品,配合赤芍、丹参等活血祛瘀,配茵陈、大黄、虎杖、金钱草等利湿解毒。二要给毒邪以出路,即及时应用通腑攻下、利水逐湿法,阻挡邪毒进一步损害肝脏,也是“截断病势”的重要措施。通腑攻下首选生大黄,笔者的经验是每曰10—20 g入群药水煎内服,或30 g水煎剂保留灌肠,也可辨证配伍枳实、厚朴、桃仁、牡丹皮等。利水逐湿也是慢性乙型肝炎驱逐“毒邪”的重要治法,正如《金匮要略》云:“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方可选《金匮要略》的己椒苈黄丸,并可辨证化裁。 4.3祛邪不忘正气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医宗必读。积聚》亦言:“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经常使用解毒祛邪之药,由于该病病久而正气渐虚,攻伐之药又易损伤正气,故在治疗时特别强调顾护正气的重要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