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红 曲家珍 张瑞华 范爱萍:心脏病术后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思路及疗效观察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病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使许多心血管系统疾病得到根治或改善,尤其是心脏移植术的成功,为诸多重度心衰患者带来福音,患者存活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病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使许多心血管系统疾病得到根治或改善,尤其是心脏移植术的成功,为诸多重度心衰患者带来福音,患者存活时间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是因心脏外科手术通常是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等非生理状态下进行,患者的生理功能受到一定的干扰,且对全身的内环境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在心脏泵血功能已恢复正常后,这些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持续存在,因而常出现一些与手术相关的合并症,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和患者各脏器功能的恢复。我们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收到较好
疗效。现报告如下。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观察150例系1998年1月一2006年1月间在我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14个月至81岁,平均57.7岁;心脏辦膜病67例,其中风心病59例,二尖辦腱索断裂l例,二尖辦脱垂3例,主动脉辦关闭不全4例;先天性心脏病8例,其中室间隔缺损5例,房间隔缺损2例,主动脉缩窄1例;冠心病60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38例;风心病合并冠心病9例;主动脉夹层6例;扩张型心脏病2例。行辦膜置换、修补及环缩术者6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0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人工血管替换术6例,心脏移植2例。手术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后常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抗凝以及抗感染治疗,15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43例于术后3~20d出现发热,体温37.5—39℃,手术切口愈合良好,血培养阴性,血常规以单核、淋巴为主,给予抗感染药治疗,体温下降不明显。中医治疗时已发热7~22d,平均lOd;68例于术后3~4d出现恶心、呃逆、厌食、口干难忍、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给予吗丁啉,或调整常规用药,停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症状仍不缓解,中医治疗时为术后5—56d,平均15d,16例在术后即出现咳嗽、咳痰为主的呼吸系统症状,初期为发热、咳嗽并存,经治疗,在体温正常后咳嗽、咳痰症状不缓解,予抗生素及化痰解痉治疗效果不明显,血白细胞计数正常,痰培养、涂片阴性,中医治疗时已持续9—20d,平均15d;1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心悸气短,其中快速心房纤颤8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心房扑动1例,复查心脏超声,心内结构及血流皆提示手术成功,体温正常,调整地高辛和B受体阻滞剂用量,症状减轻不明显,中医治疗时为术后10—60d,平均22d;10例患者术后失眠、五心烦热、健忘,中医治疗时为术后7~60d,平均17d;2例患者术后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中医治疗时为术后20—26d,平均23d。
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文献拟订。(1)发热:中医辨证为阴虚内热型(症见午后及夜间发热,伴手足心热、心烦盗汗、失眠便结,舌红绛少苔,脉细数)19例,气虚血亏型(症见发热自汗,伴头晕、气短乏力、恶风、心悸不宁,舌淡苔白,脉细弱)13例,气虚瘀血内结型(症见午后及夜间发热,伴口干咽燥而不多饮、心悸气短、乏力、肌肤甲错,舌暗苔白,脉细涩)6例,腑气不通、少阳枢机不利型(症见寒热往来,伴口苦咽干、腹胀纳呆,舌红苔黄腻)5例。(2)以呃逆、厌食为主的消化功能紊乱:中医辨证为脾虚湿阻型(症见呃逆嗳气,不思饮食,胸胁胀满,神疲气短,大便不畅,舌淡苔白厚腻,脉滑)30例,气阴两虚型(症见呃逆急促,口干咽燥,不思饮食,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38例。(3)以咳嗽为主的呼吸系统症状:中医辨证为痰湿犯肺型(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或黄白相间,胸闷纳呆,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8例,气阴两虚型(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乏力气短,伴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光剥或少苔,脉细数)8例。(4)心悸: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血瘀型(症见心悸怔仲,伴头晕气短、神疲乏力、唇紫甲青,舌暗有瘀斑,脉数或结代)4例,阳虚水泛型(症见心悸胸闷,伴痞满纳呆、小便短少、双下肢浮肿,舌淡暗有齿痕,脉滑或结代)7例。(5)失眠:中医辨证为心胆气虚型(症见失眠易惊,伴心悸气短、神疲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4例,阴虚火旺型(症见心烦不眠多梦,伴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心悸汗出、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6例。(6)半身不遂、语言不利2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1.3 治疗方法 (1)发热:阴虚内热型治以养阴清热,以清骨散加减:鳖甲lOg,知母lOg,青蒿lOg,银柴胡9g,地骨皮20g,生石膏20g,生地20g,金银花12g,玄参15g,牡丹皮9g,麦冬12g,浮小麦30g,藿香9g,莱菔子15g;气虚血亏型治以甘温除热,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太子参20g,白术9g,陈皮lOg,甘草6g,当归15g,柴胡10g,防风6g,麦冬12g,桂枝6g,白芍12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气虚瘀血内结型治以益气润燥、活血化瘀,以血府逐瘀汤合生脉散加减:黄芪20g,桃仁lOg,当归15g,柴胡10g,枳壳10g,生地20g,丹皮15g,土鳖虫9g,大黄6g,麦冬20g,五味子6g,肉苁蓉20g;腑气不通、少阳枢机不利型治以清热润燥、和解少阳,以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0g,生大黄6g,枳壳log,火麻仁20g,白芍12g,杏仁9g,黄芩20g,薄荷9g,半夏9g,肉苁蓉20g,玄参12g,莱菔子15g。(2)以呃逆、厌食为主的消化系统术后综合征:脾虚湿阻型治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以丁香透膈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木香6g,砂仁6g,丁香6g,薏苡仁20g,山药15g,焦三仙30g,陈皮9g,藿香lOg,佩兰lOg,紫苏梗6g;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以益胃汤加减:黄芪15g,太子参20g,沙参15g,生地20g,麦冬20g,玉竹10g,五味于6g,石斛lOg,柿蒂3枚,桔梗6g,生甘草6g。(3)以咳嗽为主的呼吸系统术后综合征:痰湿犯肺型初起咳痰黄稠者治以清热祛湿化痰,以黛蛤散合二陈汤加减:青黛6g,栀子10g,黄芩15g,桑白皮12g,瓜萎30g,海浮石15g,鱼腥草15g,薏苡仁15g,茯苓20g,陈皮9g,半夏12g,生甘草6g;痰多而黏或稀白者治以健脾祛湿化痰,以二陈汤加减:陈皮9g,半夏9g,生姜3g,茯苓20g,苍白术
各12g,党参12g,薏苡仁15g,紫苏子9g,浙贝母12g,杏仁9g;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润燥,以生脉饮合清燥救肺汤加减:黄芪30g,麦冬12g,五味子6g,沙参9g,石斛9g,玄参15g,桑白皮12g,桔梗5g,生地20g,川贝母6g,瓜蒌30g,生甘草6g,紫菀9g,款冬花9g。(4)心悸: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以炙甘草汤加减:西洋参6g,阿胶6g,生地20g,麦冬12g,酸枣仁3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玄参15g,夜交藤20g,丹皮12g,丹参30g,山药30g,炙甘草12g,大枣5枚;阳虚水泛型治以温阳化气行水,以苓桂术甘汤加减:猪茯苓各30g,桂枝6g,苍白术各12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葶苈子lOg,车前子20g,山药30g,党参15g,薏苡仁30g,苏叶9g,木瓜lOg,槟榔lOg,丹参20g。(5)失眠心胆气虚型治以益气养心、安神定志,以归脾汤合酸枣仁汤:西洋参6g,白术lOg,炙甘草12g,生地20g,当归15g,酸枣仁30g,生龙牡各20g,远志20g,知母15g,夜交藤20g,茯苓15g,木香15g,山药30g,龙眼肉lOg;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清心安神,以黄连阿胶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阿胶6g,黄连12g,生地20g,玄参20g,麦冬12g,酸枣仁3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珍珠母30g,山茱萸肉15g,陈皮9g,丹皮12g,丹参30g,山药30g,炙甘草12g,鳖甲lOg。(6)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治以益气活血通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太子参20g,当归尾20g,川芎15g,赤芍20g,桃仁lOg,红花15g,地龙lOg,石菖蒲lOg,桂枝6g,僵蚕lOg,蜈蚣3条。每日1剂,每剂中药水煎取汁200ml,分2次温服,5d为1个疗程。在中药治疗期间,患者常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抗凝治疗,剂量与服药方法不变。
1.4 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3,4]拟订。(1)发热: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且无反复,主要症状明显好转者为显效;治疗后体温降低1℃以上,主要症状减轻者为有效;治疗后体温降低I℃以下,主要症状无好转者为无效。(2)以呃逆、厌食为主的消化系统术后综合征: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舌象趋于正常,为显效;症状减轻,舌苔脉象异常仍存为有效;未达有效及显效标准者为无效。(3)以咳嗽为主的呼吸系统术后综合征: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舌苔、脉象趋于正常,肺部干、湿性哕音消失,复查胸片肺纹理大致正常,白细胞分类正常为显效;症状减轻,舌苔、脉象异常仍存,肺部.罗音减少为有效;未达有效及显效标准者为无效。(4)心悸: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心率60一90次/Min为显效;临床症状减轻,心率90~100次/min为有效;未达显效及有效标准者为无效。(5)失眠:治疗1个疗程后,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但不足3h为有效;未达显效及有效标准者为无效。(6)半自不遂、语言不利:以中风病计分法评定。
2 结 果
43例术后发热患者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其中1例经超声检查为大量胸腔积液,转内科治疗,1例为亚急性心内膜炎患者,因在中药治疗前应用多种、大量抗生素近两个月,临床考虑为药物热,停用抗生素及中药lOd后体温恢复正常,总有效率为93.02%。68例以呃逆、厌食为主的消化系统术后综合征患者显效27例,有效3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65%。16例以咳嗽为主的呼吸系统术后综合征患者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74%。11例心悸患者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1.82%。10例失眠患者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00%。2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患者治疗1个疗程时疗效不明显,仅为一些次要症状减轻,但坚持中医药治疗30d后,症状基本恢复。
3 讨 论
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心内结构及血流得到纠正,而脏腑气血阴阳受损,机体尚未完全恢复,并因心脏手术的影响,全身各系统易出现功能紊乱。运用中医学理论辨证施治,调和阴阳,祛邪扶正,积极治疗术后的一些合并症,改善体质,对患者术后脏腑功能的恢复是非常有益的,亦是非常必要的。
心脏术后发热最为多见,常规用适宜的抗生素治疗,1周内可消退,但部分患者仍持续发热,迁延不愈,除外感染,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灌注后综合征;(2)心脏切开综合征;(3)药物热;(4)与代谢增高有关;(5)术后患者应用利尿剂,限制饮水量。根据中医理论,心脏手术后发热患者多为内伤发热,患者术后元气大伤,或宗气大泄,或伤阴动血,或痰湿食滞内生,发热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以益气养阴清热为总则,兼气阴虚者常用的有李东垣甘温除热法、朱丹溪滋阴清热法,用药时注意益气养阴勿留邪。清热祛湿勿伤气阴,苦寒峻下药有败胃伤正之弊,虚弱之体者应慎用。心血管病患者常规应用抗凝药治疗,破血药宜少用。
心脏手术后正常恢复时消化系统不易出现异常,但由于体外循环时间过长,治疗药物对胃肠道刺激,术后大量抗生素的应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术中、术后缺氧、机械辦及心内膜补片造成肝损害,心衰消化道瘀血,消化功能紊乱在心脏术后患者中并不少见,常引起电解质紊乱,直接影响心脏功能的恢复。以中药调治常常显效,2周内消化功能可恢复正常。
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密切相关,心脏手术后多种原因皆会引起呼吸系统的合并症,以咳嗽、咳痰为主,属于中医学之“咳嗽”、“喘证”范畴,正虚邪恋,常见于先心病或婴幼儿术后患者,长期的抗生素镇咳化痰药的应用,产生耐药和副作用,我们将其分为痰湿犯肺型和气阴两虚肺燥型,治以理气化痰、益气养阴、扶正祛邪,取得较好疗效。
由于术前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室肥厚、僵硬,术中心肌损害,术后电解质紊乱、缺氧,引起低心排综合征和各种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经强心、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缺氧状态,心衰和心律失常会得以控制。但部分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憋气,且长期应用强心利尿剂而产生耐药性,数种利尿药交替使用效果仍较差,心功能改善不理想。通过中药辨证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的正常恢复,但纠正房颤疗效并不明显,有待于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探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