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王超凡:漫谈中医美容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华民族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发达世界最早的国家之一,并与古埃及、印度、巴比伦共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也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医药学伴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华民族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发达世界最早的国家之一,并与古埃及、印度、巴比伦共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也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医药学伴随从原始人类生活、生存到现代高度文明的今天,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着。中医美容是中国医药学的一部分。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而不停地向前发展着,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历史发展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时期。 1 中医美容的历史 1.1 开美容先河时期商周时代甲骨文有“沐”、“浴”等记载,殷纣王时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使用的化妆品一“燕脂”,能收到“桃花妆”的美容效果。说明这个时期已开美容化妆之先河。 1.2 奠定中医美容基础时期现存最早的中医药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365种中药,其中有人统计30余种与美容有关。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两大经典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有关美容的生理,病理和治疗等方面,都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美容。如《五脏生成篇第十》:“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说明内在脏腑之间密切相关,与人的“荣色”、“皮”肤、“荣毛”、肌“肉”“荣唇”、“荣发”无不涉及美容。王老师认为:“中医治病与‘美容’伴随,美容的根本,在于调理内在脏腑功能的健运。” 1.3 完善美容在金元时期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宋.《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等对美容相关疾病诊治范围,日益扩大,病因病理的研究更加深入,美容方药日增,特别是金元时期学术开展的有声有色,四大家的兴起,在治疗方法更加完备,如以“火热论”著称的,寒凉派刘河间,经攻下著称的张子和,以补土著称的李东垣,以养阴著称的朱丹溪合称金元四大家。 1.4 美容兴旺于明清时期这个时代,医学著作有关美容内容更加丰富,最具代表的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清.《医宗金鉴》等,贵族最有美容盛名要数清.慈嬉太后,逐渐普及于民众。 1.5 真正全民族重视美容时期乃解放以后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物质文明,生活水平,文化艺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基本达到国强民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对美容需求,对美容强烈愿望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时期人们逐渐从“涂脂擦粉”的外表美,转向要求自然美、健康美,祖父王瑞麟说:“中医诊疗疾病,不仅是治愈病痛,而且恢复了健康的美。”当谈到中医美容时,王旭老师他在一本书中用毛笔是这样写的:“医生的责任,使人人美的健康,健康的美”。这才真正体验到美容的实质一一“健康美”的重要。下面将结合自己在美容工作中如何运用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美容法谈几点个人意见,供同道和美容爱好者参考。 2 整体辨证论治美容法 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采用望、闻、问、切、验五诊方法。既注意局部,又重视整体,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辨证论治。包括治病阴阳平衡美容法和亚健康调理美容法和保健美容法三大类。 2.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法治病过程就是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达到阴阳平衡走向协调、康复。由于疾病而失去面部,甚至周身“肌肤润泽”、“面色红润光泽”、“白中透红”甚至“如花似玉”的润泽美等,转而变为“形体消瘦”“骨瘦如柴”,“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萎黄”“面目一身尽黄”“面目黧黑”“面色苍白”“面色青紫发绀”“面色晦暗”可谓“病态百出”。在辨病的同时还要辨别是什么“证”,用什么方药,所谓十二证治法和十二证治变法,统称十二证治内治法。 2。1.1 十二证治法是根据疾病的病因和种类繁多的疾病、表现出的症状各不相同,且有千差万别,但都可以运用祖父王瑞麟总结的十二证治内治法概括之。 十二证治法的内容包括:表里、气血、寒热、虚实、脏腑、阴阳共六对,既独立,又内在联系密切,容易记忆,便于运用,适合复杂多变的诸般疾病。当然对美容的治疗同样适宜,都可以用阴证、阳证、表证、里证、气证、血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脏证、腑证等统称十二证治法。而表、里、气、血、寒、热、虚、实、脏、腑、又可以用阴阳划分,即表、气、热、实、腑为阳,里、血、寒、虚、脏为阴。可以在十二证治法的原则下,准确、方便、快捷地进行辨证施治,合称十二证治法。 在具体掌握,运用十二证治法时,首先将多种多样的病症区分为阴、阳两大类,然后再具体分辨是:表证、里证、气证、血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腑证、脏证进行辨证施治。并根据不同的病证,提出相适应的治则、方药等。 2.1.2 十二证治变法在具体运用十二证治法时,应特别注意,病变,症变,证变,法变。药变。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辨证论治。即称十二证治变法。所谓证有千变万化,治有变化万千。 2.2 亚健康调理美容法界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体能。称为亚健康。对此类体能的美容称调理美容法。可采取“治未病”的方法。早在《素问.四季调神大论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者,应当在没有发生疾病之前,就采取中药调治达美容效果。调治美容,系指亚健康时人体的相对不平衡。需要采取内服中药将人体内在脏腑、组织、器官的相对紊乱,给予调整同时达到美容效果。中国医药学中的五行学说也可用于亚健康时人体的相对不平衡美容的调理。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2.2.1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木(肝)生火(心)生呻土(脾)生呻金(肺)生→水(肾)生→木(肝)(互相资生);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克→木(互相制约)。 2.2.2 治未病与五行的应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实脾之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2.2.3 面部五色是辨证施治依据面部五色:肝、心、脾、肺、肾与青、赤、黄、白、黑相对应,因肝属青色,心属赤色,脾属黄色,肺届白色,肾属黑色。临床辨证论治时,可依据面部色泽之偏,作为判断内在脏腑功能和用药的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如面色偏青者属肝,应调之于肝;色偏红者属心,当调理于心;面色偏黄者属脾,宜调理于脾;面部色白者属肺;面部色黑者属肾,当调治于肾等。 2.2.4 五脏还应与六腑相参肝与胆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等。 2.2.5 五脏与五官相参肝开窍于目,心开窍舌,脾开窍于唇,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等。 2.3 保健美容法要求在自身健康美的基础上,增加某些要求(如纹眉、双眼皮等)和色彩(涂脂擦粉等),体现个性化的一种美容。 以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法,亚健康调理美容法,保健美容法,三种美容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结合。 3 美容常用几种证治疗法 美容包括治病美容法、亚健康调理美容法和保健美容法三大类。具体包括中医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和手术方法等。下面重点介绍:一脏腑用药举例,二常用内治方举例。 3.1 腑脏用药举例 3.1.1 肝(胆)郁证治法 主证:脘胁胀痛,口苦咽干,不思饮食,便秘尿黄,面色晦暗,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寒热往来,面身发黄,或恶心呕吐脉弦滑数等。 治则:舒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剂:舒利清湿汤。 药物:柴胡12 g,黄芩15 g,白芍15 g,半夏12 g,茵陈20 g,白术15 g,郁金15 g,车前子15 g,甘草10 g。水煎服。 药选:金钱草、黄柏、栀子、大黄、龙胆草等。 3.1.2 心(小肠)血虚证治法 主证:心慌,头晕,胸闷,气短,面色苍白,或两颊潮红,或动则汗出,舌质淡,苔薄白。 治则:养血益心。 方剂:养血益心汤。 药物:黄芪20 g,人参10 g,当归lo g,玉竹15 g,生山楂15吕,熟地黄15 g,阿胶珠10 g,瓜蒌10 g,薤白10 S。 药选:人参、黄连、苦参、山豆根、琥珀、麦冬。 3.1。3 脾胃不和证治法 主证:身困乏力,饮食减少,腹胀膨满,面色萎黄,或呕吐恶心,脉沉弱,舌质淡红,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和胃。 方剂:健脾和胃饮。 药物:白术10 g,山药10 g,厚朴10 g,陈皮6 g,砂仁6 g,神曲12 g,麦芽15 g,鸡内金12 g。水煎服。 药选:苍术、薏苡仁、白扁豆、谷芽、稻芽。 3.1.4 肺(大肠)虚证法 主证:形体消瘦,呼吸不畅,或气喘,潮热颧红,盗汗出,脉象细数,舌质红少苔。 治则:养阴,清热,补肺。 方剂:养阴补肺汤。 药物:沙参15 g,麦冬15 g,黄芩15 g,黄连10 g,丹参15 g,百部15 g,阿胶10 g(烊化),白及12 g,甘草6 g。水煎服。3.1.5 肾(膀胱)虚证治法 主证:腰痛膝软,阳痿遗精,少腹拘急,面色灰暗,或眼周色褐,小便不利、或淋漓。舌质淡,脉沉无力。 治则:益肾固本。 方剂:益肾固本汤。 药物:熟地黄12 g,怀山药10 g,山萸肉]2 g,茯苓10 g,泽泻10 S,巴戟天12 g。水煎服。 药选:五味子、金樱子、桑寄生、女贞子、益智仁、川断、菟丝子等。 3.2 美容常用内治方药举例 3.2.1 疏内解毒汤方荆芥9 g,薄荷9 g,柴胡9 g,黄芩9 g,菊花15—30 g,金银花]5—30 g,连翘10一15 g,甘草6 g。水煎服。 主治:风热毒邪侵犯上焦、头面和肌肤诸疾。 疏风解毒药选:薄荷、菊花、牛蒡子、柴胡、葛根、升麻、蝉蜕、木贼、桑叶、蔓荆子等。 3.2.2 清热解毒汤方金银花20一40 g,连翘15—30 g,蒲公英25-60 g,紫花地丁10-15 g,黄柏10-15 g,赤芍9—15 g,甘草6一10 g。水煎服。 主治:一切火热毒邪所致痤疮、湿疹、疖等。 清热解毒药选:野菊花、大青叶、青黛、败酱草、白头翁、金果榄、穿心莲、土茯苓、半边莲等。 3.2.3 活血散瘀汤当归10-15 g,丹参15—30 g,鸡血藤15-30 g,红花6-10 g,桃仁6—10 g,赤芍10-15 g,甘草6—10 g。水煎服。 主治:一切经络不通,气滞血瘀,血瘀所致出血、瘀斑诸病证。 活血散瘀药选:川芎、元胡、泽兰、五灵脂、乳香、没药、苏木、水蛭、莪术等。 3.2.4 补气升举汤黄芪15—30 g,党参15—30 g,柴胡6—12g,升麻6-12 g,枳壳15-30 g,甘草6—15 g。水煎服。 主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证见:精神困倦,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大前稀溏,内脏松弛脱出,脉象无力,舌淡苔白。 补气升举药选:人参、白术、金樱子、山药、黄精、大枣等。 3.2.5 相火汤生地黄]O g,山萸肉lo g,玉竹15 g,女贞子15s,丹皮10 g,肉桂6 g,制附子lO g。水煎服。主治:阳虚诸疾。见形体畏寒、面色白,口淡不渴,蜷卧嗜睡,四肢发凉,喜热白汗,舌苔淡白脉微无力。 阳虚药选:鹿茸、紫河车、骨碎补、肉苁蓉、补骨脂、淫羊藿、杜仲、川断、仙茅、海狗肾、益智仁、阳起石等。 4美容案例选 4.1 屑风三剂愈某女,19岁,农民。 主诉:面部皮肤干燥,脱薄皮白屑伴红斑3年。 病史:初因不明,发现面部和口唇皮肤干燥,脱薄皮白屑伴红斑,且日渐加重。致心烦易恕,失眠,齿龈出血,大便干日1次,月经不调,经来腹痛,面部发热。下肢发凉。 检查:颜面和唇部皮肤干燥,满布小而薄的白色屑片,两颊发红有红色斑点。脉弦,舌质尖红苔薄白;上腹正中可触及有一条状阳性反应物,叩击上腹呈鼓音,脘1(+㈠、归来(+T)、胆明(++)。 诊断:白屑风,胃炎,胆囊炎、痛经。治疗过程:舒风解毒,清热凉血。拟用防风15 g,薄荷6 g,苏叶15 g,浮萍15 g,野菊花20 g,金银花20 g,知母lo g,苦参]5 g,生地黄15 g,元参15 g,丹皮15g,白芷10 g,川芎10 g,滑石15 g,甘草10 g。一剂。水煎早晚各服一次。外用丹皮15 g,白蔹20 g,白及15 g,白矾6 g,甘草15 g。一剂装入瓶内和75%酒精250 rd,混合浸泡24 h后外擦。 第一次复诊(3月9日):经上治疗病情好转,口不渴,面部也 不干燥了面红已不发热但有时心慌,下肢乏力。脉弦,舌质紫暗,苔薄白。照上方加玉竹15 g,何首乌15 g。二剂。1剂/d,水煎早晚各服一次。 第二次复诊:面部润泽、白屑全无,面颊微潮红,上腹时胀。脉数,舌质淡红,苔薄白。照上方玉竹改为20 g。三剂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头面上受风邪,肝胃内热熏蒸于上焦,尚未人腑,致肌肤不荣,面色潮红,皮肤干燥,口干,脉弦,舌质尖红,苔薄白。 方用舒风解毒,清热凉血。防风、薄荷、苏叶、浮萍、野菊花、金银花以舒风解毒;知母、苦参、生地黄、元参、丹皮、滑石以清热凉血;白芷、川芎引经活血,防寒凉伐胃;甘草调合诸药。配合外治,达协同之功,而迅速治愈。 4.2 火毒型痤疮治愈案某女,28岁,已婚。2003-l1—28日就诊。 简病史:面部长红色丘疹12年。14岁月经初潮,时多时少。16岁春季,额部开始长红色痘痘,曾经服用“美容茶”治疗不效\又到某医大诊为“脂溢性皮肤”,但未进行正规治疗。继而蔓延至两面颊,有时胸背也有发生,尤其多在春秋节发生。月经周期虽然正常,但第一天多伴下腹坠痛,血块较多,且与情绪有关,有时因情绪引起头痛。胃部有时疼痛,某医院妇科检查诊为“宫颈慢性炎症(宫颈肥大)”现用干扰素治疗。现面部红色痘痘较重,胸背部也有发生。大便每日多为2次,1次较少,胃痛多在夜间空腹时发作。 检查:检查见前额、面两颊有较密集红色丘疹,有的含有黄白色脓头,胸背部丘疹较少呈暗红色;脉象微数,87 次/min,舌质紫暗。苔薄白,血压137/75 mmHg;上腹正中可触及有一条状物,但无叩击痛;中脘(+↑),胆明(+↑)。 诊断:根据以上检查结果为①痤疮②胃炎③胆囊炎。 治则:清肝解毒,健脾祛湿。 方药:金银花20 g,野菊花25 g,柴胡10 g,蒲公英15 g,生黄芪30 g,白术15 g,山药30 g,薏苡仁30 g,茯苓30 g,车前子(另包)30 g,泽泻15 g,吴茱萸6 g,丹参20 g,泽兰20 g,甘草10 g。三剂水煎服。 2003—12-03:服上药后效果明显,颜面部痘痘不仅没有新痘发生,而且大多数红色丘疹已消散,月经已后错3 d来潮,第一天腹痛,经色暗红伴血块。脉弱,舌质暗红,苔薄白。拟用生黄芪30 g,熟地黄I5 g,赤芍15 g,当归]5 g,川芎15 g,艾叶15 g,金 银花20 g,野菊花25 g,柴胡10 g,山药30 g,薏故仁30 g,茯苓30 g,吴茱萸6 g,泽兰20 g,桃仁15 g,甘草]0 g。四剂水煎服。 2003.12-03:昨天吃麻辣烫又复月经来潮,面部痘痘偶有新生,痘色紫暗;月经血块较多色暗,第一天腰酸腿痛。胃痛消失,饮食正常,大便每日1次。脉有力,舌质尖红,苔薄白。方用:生黄芪30 g,熟地黄15 g,赤芍15 g,当归15 g,川芎15 g,仙鹤草30 g,柴胡15 g,黄芪15 g,野菊花20 g,山药30 g,薏苡仁30 g,茯苓30 g,良姜4 g,桂枝5 g,连壳20 g,蒲公英20 g,丹参30 g,甘草]0 g。三剂水煎服。 2003.12.17:情况很好,自觉胃痛已愈。面部痘痘红色变暗,偶有新生,二便饮食正常,但近来心烦易怒,乳房有时肿痛。检查两侧乳腺外上象区胀大,为乳腺增生病。脉象有力,舌质暗红苔白。方用:生黄芪30 g,紫花地丁15 g,当归15 g,白芍15 g,仙鹤草30 g,何首乌6 g,柴胡15 g,黄芩15 g,野菊花20 g,山药30 g,白术15 g,金银花30 g,连壳20 g,蒲公英20 g,丹参30 g,吴茱萸6 g,甘草10 g。三剂水煎服。 2003.12-24:经上治疗胃痛痊愈,面部皮肤光滑,乳房已不胀痛。脉缓,舌质淡红,苔薄白。遵上方加女贞子15 g。水煎服。 2004-04-02:患者自述,自上次治疗后痤疮未犯,胃病痊愈。 按:本病属肝胃不和,湿热火毒内蕴所致。治当清肝火以解热毒,健脾和胃以祛湿,则病安然而愈。若饮食不节,如过食辛辣(麻辣烫)、肥腻,复致肝胃不和,湿热火毒内蕴,必然“死灰复燃”。方中柴胡,金银花,蒲公英清肝火,解热毒;白术,山药,薏苡仁,茯苓,车前子,泽泻健脾祛湿;加吴茱萸之温,减清火解毒之副作用兼保胃;配丹参、泽兰以通经活血,有协同之力;人甘草、生黄芪不仅助清肝解毒,健脾祛湿之力,而且有扶正祛邪之能,则面部火毒型痤疮易散,胃病消失。又因心烦易怒,乳房有时肿痛,乃肝热移胃,故在原治疗基础上,加柴胡、白芍等舒肝和胃之品调理而愈。需要注意的是,乳腺增生并非一次所能彻底治愈,仍需继续调治方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