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景光光 ,蒋红玉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1.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632; 2.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暨深圳市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020) 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一种边缘状态,又称次健康
    (1.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632; 2.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暨深圳市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020) 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一种边缘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由于其主诉症状多而不固定,又称其为不定陈述综合征。这是一种现代文明病,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及器质性病变,但又存在频繁出现的不健康的生理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调查表明:目前,全世界约有75%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也有资料显示我国大约有60%一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已成为2l世纪医学关注的热点。关于亚健康状态,祖国医学亦有着精辟的论述和独特而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现论述如下。 l 亚健康状态的症状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头昏,头重,头痛,心律不齐,心慌心悸胸闷,乏力疲劳,出汗短气,食欲不振,腰腿酸软,性欲减退, 足发凉或麻木,易感冒等。社会表现为: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这些表现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达到相应疾病诊断标准。故常被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证。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社会、生物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现代医学认为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工作节奏加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社会压力不断加重,饮食不规律、不合理,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人体自然衰老等。 2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亚健康状态一词,但中医“谨微防病”、“消患于 未兆”的预防学理论形成久远,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医所谓的“未兆”,不是无病,也不是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等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充盛调畅是健康的根本保障。若阴阳动态平衡失调, 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调,形神失养,进而出现亚键康状态或疾病状态。早在《内经》中就阐述了人体阴阳平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并把“阴平阳秘”的“阴阳平和”之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如果阴阳失衡,即可产生亚健康状态乃至疾病。因此,中医学将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归结为饮食、起居、情志、劳逸失常所致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其具体病因病机如下: 2.1 饮食不节饮食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肥甘厚味,则生痰生湿,湿热中阻,阻滞气机,致热闷郁烦;嗜食生冷,寒湿内停,脾胃失其健运,脾运失常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于濡养,日久可导致诸脏虚损,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产生。 2。2 情志不遂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七情内伤可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志失常,肝失条达则气机郁滞。木郁土壅可致脾失健运,气郁化火,火热上炎,上冲脑络可致眩晕、烦躁、抑郁,气郁气滞可致血淤,痰郁化热,痰淤互结而变生百病。 2.3 劳逸失度必要的劳动和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而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劳神过度则伤脾,日久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是气血流通不畅,久之气虚推动无力,变生诸病。诚如《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3 中医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原则与方法 3.1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防治原则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序》中就提出“消患于未兆”、“济贏劣以获安”。“未兆”即是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赢劣”则是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为疾病。即防治疾病为之先,治病为其后。《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千金要方》也提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所谓“治未病”,就指对还没有发生明确疾病时的先期征兆的治疗,包含了疾病前期状态一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所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由于亚健康状态是心理、社会、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的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形神失养所致。因此,调整阴阳失衡状态,调养脏腑精气神形,是中医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总之,预防亚健康要从思想上重视自身健康,方法上应从纠正病因开始,从平时的生活抓起,锻炼身体,扶正抗邪,做到科学健身、修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3.2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防治方法 我国古代医家经过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整套养生健体防病之法,其中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等养生之术是对其高度的概括。同时针对不同情况亦有着极其丰富的调治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含有系统的养生方法:①精神的摄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漠然无所动于中”,“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得神则昌,失神则亡”。②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避免外邪的侵袭:“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③注意饮食起居的调节:“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饮食有节”,不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④注意锻炼身体:导引术一“咽气吞津”之法一《素问遗篇.刺法论第七十二》。强调劳逸适度,避免“久视…‘久立…‘久行”以及“久卧”“久坐”等。除了上述的养生调摄方法外,祖国医学亦有着譬如药物治疗、食疗、针灸、推拿等很多行之有效的调治方法,现概述如下: 3.2.1 药物治疗根据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以患者的各项表现来进行辨证论治。在辨证论治上,比较有代表的是马云枝的五型:肝郁气滞、痰湿内生、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在选取的方药上,根据不同的症型选取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如症见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腹胀便泻,可用四君子汤加减达健脾助阳之目的;如症见情绪低落、忧郁烦躁、焦虑不安、失眠健忘者,可用逍遥散、柴胡舒肝散加减以达解郁通阳之功。只要辨证得当,对症下药,常常能够药到病除或者大大改善症状。 3.2.2 成方调治 ①安神补脑液针对亚健康状态临床上多表现为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健忘、多梦易醒、精神不振、头昏目眩、神疲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胸闷气短等症状。中医认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脾藏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变化都要影响心神的功能,所以睡眠的正常与心神的关系最为密切。安神补脑液针对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从镇静安神人手,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进行配伍,药用梅花鹿茸、淫羊藿、何首乌等。因其具有生精补髓、益气养血、醒脑安神、补益心脾之功,适用于失眠患者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②六味地黄丸的适应证与亚健康状态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多为中医辨证的虚证,肾为人身一身之本有濡养脏腑之功,亚健康状态往往因为肾阴亏损、津液暗耗、导致脏腑虚损而致功能紊乱。该药可补肾滋阴,达到养肝潜阳,生金润心醒脾的目的。其以补肾药物为主,涉及多脏腑,从现代医学来看,具有消除自由基,强身健体之效。③安亚康汤剂吴童等对50余例亚健康者(气血虚弱型)具有心悸、胸闷、乏力、眩晕、不寐、出汗、纳呆等主证,治宜补益气血、活血化淤。药用黄芪、党参、瓜蒌、薤白、桂枝、益母草、冬虫夏草、当归、鸡内金等。 3.2.3 推拿治疗 亚健康状态有表现为身体酸痛、疲劳等。利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的目的。 3.2.4 针灸治疗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它能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通过针刺与艾灸解除病痛。 3.2.5 食疗中医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疗方法,以食物扶助正气,并确立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育为益,五菜为充”的配膳原则,还提出应做到酸、苦、甘、辛、咸的“五味调和”,不能偏食偏嗜,实际上就是食疗,并指出饮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 3.2.6 其它疗法除上述所采用的疗法外,还可以采用气功疗法、足疗、药浴、阳浴等等。如华佗“五禽戏”:“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作起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而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晋朝葛洪《抱朴子》《神仙传》也指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辅以吐纳、导引、运动、丹药并强调“精、气、神”为长寿之“三宝”。 总之,中医学在对亚健康状态本质的认识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较现代医学具有全方位的优势,在防治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甚至于有学者提出“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可见,深入挖掘中医药学这一人类伟大宝库并加以提高对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将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