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金明玉,柳振宇:试论中医的情志调摄养生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吉林省延边大学中医学院,吉林延吉 133000) 所谓情志,即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
    (吉林省延边大学中医学院,吉林延吉 133000) 所谓情志,即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但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都不可以太过,如果超过了人的忍受程度,就会影响健康,从而导致疾病。 1 情志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正常人都有精神变化。精神愉快、情怀舒畅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然而,情绪、情感的变化过度,又会给人带来危害。 情志致病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往往会很快致病伤人,如暴怒而中风,大惊而猝死。另一种是情绪波动不大、不烈,但持续时间不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诸如积忧、久悲或过于思虑,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都会积而成病。一般说来,喜怒往暴发伤人,忧悲思虑大多积久伤人。 情绪的变化,多由内外部刺激引起。人逢喜事心亦喜,遭受不幸自悲哀。人体内部刺激,也可引起情绪变化,体虚容易惊恐。情志致病,能直接影响内脏功能,中医称为内伤七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常处于紧张状态,压迫感就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故患心理和心身疾病的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全人口中,每]O个人中有一人患心理疾病,每20人中就有一人因心理疾病而住院治疗。 2 心理、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传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地说是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对于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0)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病和病症,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定义从人的生理与心理统一的观点出发,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人们一方面要积极锻炼身体,以“动”为养生要义:加一方面必须注意心理卫生,增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保持愉快的心增和健康的感情。 3 养生与修身养性相结合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是养生最重要的一环。 《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得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唐代名医孙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专有“养性”之论,不仅整理了唐以前有关调神养心方面的论述,还提出了自已独特的见解,如在“道林养生”中的十二少、十二多,皆是对情志保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他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凡病家请求出诊,他不瞻前顾后,不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不问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一视同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故能享尽天年。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为名利枷锁的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妄想、愤怒和沮丧在他脑子里“大闹天宫”,这样人往往会未老先衰,得各种疑难重症。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寿。 4 情绪对各系统的影响 以怒为例,当人愤怒之际,面色变红或发青,颈部及前额青筋鼓起,双目圆瞪,鼻孔大张,甚至咬牙切齿,怒发冲头冠。这就是中医说的“怒则气上”的外部表现。而在人体内部,反应也很明显。表现为意识范围狭窄,判断为减弱,失去理智和自制力,呼吸增快,血压骤增,消化腺活动受抑等等。中医称之为“气机逆乱”。 心血管系统对情绪的反应极为敏感。剧烈的情绪波动使血压骤升,往往使高血压病人中风,使人突然昏厥。人惊慌时会感到心脏砰砰乱跳,愤怒则感到血热冲头。消化系统对情绪的反应也相当敏感。喜悦的时候,即使粗茶淡饭,也感到特别香甜;纵有山珍海味,情绪低落的时候,也感到苦涩难咽了。这就是“忧思伤脾胃”的缘故。战争时期,溃疡病人所以增多,就是因为惊恐引起胃痉挛,胃壁营养不良,胃液的酸度增高对胃壁起腐蚀作用,易产生溃疡病。精神因素与癌症发病有密切关系。18世纪英国外科医师理查德.乔治曾指出:许多乳房癌及子宫癌患者具有“经历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而立刻发病的病史。”我国山西省也曾报道,食道癌患者中56.5%有忧郁、急躁的消极情绪,在发病前有重大精神刺激者为52%。 5 结论 近年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由于“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从现在疾病谱中的改变可充分说明精神致病的广泛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而这些病的产生与精神情志和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情志调摄养生必须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