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卢卫强:慢性肝炎残余黄疸的辨治思路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江苏省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启东226241) 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史迁延,黄疸残余不退,可缠绵多年不愈,临床屡见不鲜。现代医学认为,由于慢性肝炎、肝硬变患者的肝细胞功能减退,以致胆红素结合和转化障碍,同时随着慢性肝炎及
    (江苏省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启东226241) 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史迁延,黄疸残余不退,可缠绵多年不愈,临床屡见不鲜。现代医学认为,由于慢性肝炎、肝硬变患者的肝细胞功能减退,以致胆红素结合和转化障碍,同时随着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情发展,肝内小胆管、毛细胆管因为炎症而发生结构改变,造成胆汁排泄不畅,肝内胆汁郁积,从而高胆红素血症持续不退,成为临床治疗难题之一。西医投之茵栀黄或苦黄注射液之属取效者鲜,而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颇能奏效,现将慢性肝炎残余黄疸的辨治思路概述如下,以期与同道探讨。. 1 阴黄者居多阳黄者居少 残余黄疸患者罹患肝炎病程迁延缠绵,皮肤黄染多不深,盖因阳黄日久,正气亏损,气血衰败,或过用寒凉之药,脾阳受伤,湿从寒化,转为阴黄。《景岳全书》中曰:“其为病也,必喜静而恶动,喜暗而畏明,凡神思困倦,言语轻微,或怔仲眩晕,畏寒少食,四肢无力,或大便不实,小水如膏及脉息无力等证,悉皆阳虚之候,此与湿热发寒者反如冰炭”。《临证指南医案。疸》曰:“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临床上多见身目黄染晦暗或如烟熏,肝区隐痛。神疲乏力,四肢困重,畏寒喜静,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质多淡或暗,舌苔薄白腻或白滑,脉沉迟或沉细。当属阴黄。也有少数患者黄色鲜明,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舌苔厚黄腻,脉滑有力,当属阳黄,从阳黄论治。 2正虚为主机 兼夹湿郁瘀 “邪气所凑,其气必虚”,肝炎日久,正气不足,邪恋不去,慢性肝炎残余黄疸大致可分为阳虚,气虚,阴虚,血虚,后期则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证互见。兼证则有湿阻,气滞,夹瘀等,导致虚实兼存,属“正虚邪恋”,“本虚标实”。其病位在肝脾,与肾胆胃有关。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或方药寒凉太过,或疫毒夹寒湿外感,或素体阳虚而邪从寒化,以致寒湿困阻中焦,土壅木郁,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发为黄疸。肝病日久损及脾肾阳气,阳虚在肝炎后期屡见不鲜。《类证治裁.黄疸》说:“阴黄系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可见身目黄染,面色晦暗,畏寒肢冷。胁肋胀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下肢浮肿,男性阳痿,女子月经不调或闭经,舌体淡胖,舌苔白腻或滑腻,脉沉细或弱。 肝失疏泄,木不疏土,湿碍脾运,脾气虚弱,生化无权,气血不生,《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士》:“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患病日久,胃纳减少,摄人不足,则气血亏虚,肝藏血,肝病日久则血虚,气血不足则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胆汁外溢发为黄疸,可见身目黄染残留,面色萎黄,乏力肢软,精神困倦,少气懒言,肝区胀满隐痛,肢体麻木,头晕目涩,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相互资生,湿热久羁耗伤肝肾之阴,或因气滞血瘀,日久化热伤阴,或过用辛燥、渗利之品而伤阴,导致肝肾阴虚,可见身目黄染日久,面色黧黑,右胁隐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目涩咽干,五心烦热,少寐多梦,舌红有裂纹,花剥苔或少苔,甚至舌光红无苔,脉弦细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