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普:药市经营形势与对策一一2006年药材专业市场营销浅析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2006年与2005年药市的经营形势截然不同,药市商家经营对策也应做了相应的调整。l 2005年药材全面涨价分析 2005年大部分药材品种涨价,对此药材经营者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较清醒的认识。1.l2005年药材涨价,并不是需求拉
2006年与2005年药市的经营形势截然不同,药市商家经营对策也应做了相应的调整。
l 2005年药材全面涨价分析
2005年大部分药材品种涨价,对此药材经营者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较清醒的认识。1.l2005年药材涨价,并不是需求拉动的,总需求不旺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中药材作为中药原料,随着生产和经营的大幅度萎缩而需求锐减。2005年更是加大了这种供大于求的矛盾,导致了中药材进一步走销不旺。
1.2 2005年药材涨价是向粮棉价格和劳动工值提高靠拢的合理现象。这几年来,国家为了发展农业加速农村小康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如减免农业税收,提高粮棉价格、粮价直补等。2005年小麦价格稳定在1.45元(千克价,下同)。玉米价格保持在1.1—1.15元,棉花稳定在6元(籽棉),猪肉稳定在13元,羊肉在14元,白菜稳定在O。6—1元等。农民种粮、种棉、种菜、养猪、养羊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提高。华北、东北、华东地区种粮、种棉、种菜效益平均在1.8万元/hm2,~2.25万元_/hm2,3.75万元/hm2之间。药材作为一种农业产品由于产量低,生长周期长,如远志生长周期需3年产量只有2250kg/hm2。药材每公顷效益与粮棉效益相比,有些不合理,药材涨价是向粮棉蔬菜价格靠拢的合理现象。野生药材也因打工工值提高,农民疏于采集,涨价也是合理的。
1.3由于国家鼓励农民种粮、种棉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农民种粮种棉的积极性很高,种药的积极性降低。由于历史原因,全国药材种植面积相对减少,加上自然灾害,药材也有不同幅度的减产。
1 4由于上述三种原因,药商积极深入药材产地抢购推动了药材价格进一步上涨。如当归、红花、麦冬、川芎、白术、北五味子等品种。
综合上述四点原因,应该说2005年药材涨价是向粮棉价格靠拢的合理现象,药商深入产地抢购,推动了药价的进一步上涨。
2 2006年药材市场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2.1囤积的药材依旧囤积在仓库 2005年药材涨价,药商深入产地抢购,但抢购的药材并没有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被消化,经过了1年的涨价,药材仍旧积压在囤积者的仓库里,也有部分药材在涨价风中你踢给我,我倒给他,但终究没有走出市场。
2.2 2006年药材种植面积将有大幅增加 由于2005年的药材涨价,农民种药积极性将再度被调动起来,农村种药热再度兴起。从药材种苗市场来看,药材种苗大部分涨价,而且走动畅快,因此估计2006年药材种植面积将有大幅增长,其结果必将给积压过重的药材市场形成更大的压力,药材供大于求的局面必将进一步加剧。
2.3 2006年药材需求依旧不旺 由于资金匮乏,人才流失,短时间内难以启动生产,中药创新也在近年难以起步。因此2006年药材需求依旧不旺,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
3 经营对策
药市广大药商应根据2006年药市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及时调整经营思路,改变经营观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新的出路。
3.1 2006年的经营重点应该是抓销售 根据药市2005年长达1年的囤积,各种药材积压严重,药商只是赚了价格,并没有赚到现金。2006年药农的种药热更将加剧供大于求的矛盾,药商要真正体现经济效益,避开秋季药材产新后降价冲击。2006年的经营重点应该是抓住销售不放,只有在秋冬药材产新前实现销售,把囤积药材卖出去才能最终体现经济效益,千万不要再期盼所谓的历史高价或一相情愿设想的价格高峰了,这一点务必充分认识。3.2走出市场,联系销售 2006年要实现销售,市场囤积商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改变过去坐在家里等待涨价以及等客上门的经营模式,应该看到2006年依旧是买方市场,而且市场的集散功能以及中间商的供应作用,正在大幅减弱,供应的主市场已经由中药专业市场转移到产地,等客上门、守株待兔的作法已不现实。2006年广大药商应该利用网络,搜索客户,然后走出市场,找上门去,洽淡购销业务。
3.3去产地开僻第二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中间商在药材流通渠道的主要作用已成为历史,商品尤其是药材已改变了过去中间流通环节,许多购销活动都在生产厂家和产地直接进行,绕开了市场和中间商,实现了厂家直购,药农直销。中间商只有到产地就地收购,就地加工,就地销售,既可以提高效益,又可以实现销售,外调内销的经营方法已成为历史,已不是实现销售、体现效益的最佳经营方式。
4 与厂家结合进行新产品的生产和研发
在国家自主创新的经济发展方针指引下。中药的出路也在于新产品的研发创新。中药生产企业,在过去很长时间,在创新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举步维艰,徘徊不前。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仿制或剂型改变。2006年在中医药发展政策方面有利于中药创新,但中药企业由于GMP认证已资金匮乏,创新有一定困难,市场中间商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和药厂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股份制形式和双盈的原则奔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生产和研发新产品,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对于广大药商来说,也可以把提高药材原料科技含量,变成产品,进入消费领域。
总之,2006年的经营思路,只不过是一种抛砖引玉,有许多方面可能不符合现实,但希望广大药商对2006年药市形势、新问题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于经营思路作新的调整,以求提高经济效益,谋求新的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