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长:口疮辨证论治体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大理州宾川县中医院,云南 宾川 671600) 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幼年期很少发病。女性稍多于男性,初期,口腔粘膜充血、水肿,出现粟粒大小的红点,很快破溃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直径约2~4mm,中央稍凹下,表面覆以黄色假膜,周围有狭
(大理州宾川县中医院,云南 宾川 671600)
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幼年期很少发病。女性稍多于男性,初期,口腔粘膜充血、水肿,出现粟粒大小的红点,很快破溃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直径约2~4mm,中央稍凹下,表面覆以黄色假膜,周围有狭窄红晕,有自发性剧烈烧灼痛。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西医尚不清楚。祖国医学,在《内经》中有“口糜”、“口疮”和“口疡”之称。后世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机的不同,又有“口疳”、“口舌生疮”、“口破”等不同称谓,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现介绍如下。
l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多因饮食、情志、劳倦、久病不愈等因素所致。舌为心之苗窍,诸痛疮疡,皆属于心,脾开窍于口,络脉挟舌本,散舌下,故口疮之患与心脾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病机有三:一是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厚味,心脾积热,热上蒸于口而发;二是思虑劳倦,心阴暗耗,或热病后期,阴分受伤,阴虚则火旺,上炎于口而发;三是劳倦、久病等致脾胃中气受损,或口疮日久灼阴耗气,脾胃气虚,阴火内生而发。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篇所说:“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服凉药不效,阴亏水泛亦口糜;内热亦口糜”。
2辨证分型论治
2.1 心脾积热型 口、唇、舌及齿龈多处生疮,周围红肿,甚者腮舌俱肿,疮面灼热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实火可用苦寒直折火热,治宜清热泻火,方用凉膈散或泻黄散。
2.2 阴虚火旺型 口疮反复发作,每因劳累或夜寐不佳而诱发,口疮面黄白色,周围淡红,疼痛昼轻夜重、口干、舌红少苔、脉红数。虚火则忌苦寒,治宜滋阴降火,偏于心阴虚者,方选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偏于肾阴虚者,方选知柏地黄丸。
2.3 脾胃气虚型 口疮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疮面色淡,疼痛较轻,纳少脘胀,肢软神疲,短气懒言,舌质淡,边尖有齿龈,苔白,脉细弱。治宜补脾益气,方选补中益气汤。
上述3型有虚实之分,暴病多实火,久病多虚火,虚火又有阴虚、气虚两端。三者密切相关,实火迁延不除,必灼阴耗气,而气阴不足,不能制阳,则邪火更盛。此外无论虚实,在内服汤药的同时,局部可酌情外用珠黄散、锡类散,可奏效。
3 典型病例
张某,男,37岁,患复发性口疮2年。身体消瘦,平时嗜食辛辣厚味,口疮每月少则发作1次,多则2次,曾服中西药治疗无效。今日来诊,发病刚2天,症见:舌面、口腔、颊膜多处溃疡,表面有黄苔覆盖,疮面周围红肿、口干、口苦、口臭、便秘、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心脾积热,治疗以清泻心脾湿热为法,方用泻黄散加减,黄芩15g、川连lOg、木通20g、茵陈20g、苍术lOg、麦冬lOg、生甘草lOg,日进1剂,水煎服,连进4剂,症状消失,随诊半年,未复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