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本 孙理军 张景明 李翠娟 乔文彪 阴小爱 解剖学和哲学知识在中西医理论中的作用比较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中西医学的差异及中医学的发展是我国中医学界在近现代,尤其是近10多年来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一话题,关乎到中医学发展的走向,关乎到中医学的存废。老调重弹、旧事重提,是因为近20多年以来,我们在一些工作中有意无意地偏
中西医学的差异及中医学的发展是我国中医学界在近现代,尤其是近10多年来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一话题,关乎到中医学发展的走向,关乎到中医学的存废。老调重弹、旧事重提,是因为近20多年以来,我们在一些工作中有意无意地偏离了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轨迹,在研究思路、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乃至研究结论中等,不自觉地陷入了悖离中医学甚至否定中医学的泥潭和误区中。出于坚定的中医工作者的良知,有必要就中西医学的差异进行探讨,以寻找中医学的发展道路。
解剖学知识在中西医理论中的作用
解剖学是为了揭示生命本质所采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研究手段。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在其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都未能离开这一重要手段。《内经》运用解剖学知识认识了五体及其解剖关系和功能,认识了人体的体表官窍及其功能,认识了内脏解剖关系、所在躯体的确切部位以及主要功能,建立了三焦理论。《内经》所奠定的中医理论中有关人的形体结构、内脏部位、内脏间相互关系,以及内脏部分功能等,多是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揭示的。如果在对人体大体结构毫无所知的情况下,要形成以医学知识体系为主体的中医学知识体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解剖学在西医学知识体系建立中的地位是人所共知。虽然中西医知识体系的建立都有解剖学知识的参与,但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在形态决定功能观念的指导下,西医学所有相关的知识,无不以解剖学为基础,并贯穿于该知识体系各个层面的始终。如果解剖学知识发生了动摇,西医学知识体系这座大厦就会崩解。所以,人们将西医学称为“形态医学”。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解剖学知识仅仅是其形成和发生的条件(或因素)之一,一旦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完成以后,其解剖学知识的成分和作用就退居于次要的地位。中医理论中所论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不单纯是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或多个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的综合概念,藏象学说的某一脏腑功能,可能包括西医学里多个器官的功能,而西医学里的一个脏器功能,则可能分散于藏象学说某几个脏腑的功能之中,因此,人们将中医学称之为“状态(即‘象’)医学”。
哲学知识在中西医理论中的作用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对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发展而成的,是关于物质世界最一般规律的理性认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中的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其理论的构建过程都必然要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下完成。
就西医学理论的构建而言,哲学仅仅作为指导思想,指引着医学科学家沿着正确的轨道,完成其科学研究,构建其相关理论。哲学的概念及原理决不直接参与西医学理论的构建,更不会将相关的哲学概念及其理论作为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学理论的构建则不然,不但将中国古代的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知识作为理论构建的指导思想,而且直接参与该理论的形成,将哲学中的概念、原理、思维方法用于解释各种生命现象,移植于所构建的医学理论之中,与相关的中医学知识融合为一体,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中医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不像西医学中概念那样,其内涵具有单一性(所有自然科学的概念特征),而表现出了多重性特征。例如中医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气、阴阳、五行、神,甚至五脏中的心、肝等都是如此。以“气”概念为例,其具有四重特性:一是指人们常识中的“气”概念,指极细小的物质微粒,如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等。二是指哲学概念中的“气”,此“气”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本原,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的“物质”。三是自然科学中的中医学特有概念,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这一概念内涵的表述,仍未脱离“物质”这一哲学特征的烙印。古人已经发现仅用这一“气”(《灵枢·决气》)无法表达诸多医学知识,于是又派生出了如营气、卫气等。四是指人们可感知的状态及其效应,如药物的四气、诊法中的神气、气色等。像这样概念有多重特征的情况在中医学理论中随处可见,而在西医学理论中则绝对没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