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吕 刚 马 丽 孟庆才 维医学理论及中维医结合理论探索之我见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维吾尔医药学,是维吾尔族祖先及古代维吾尔人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与疾病作斗争而创造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内容。1维吾尔医药学的历史渊源 维吾尔族祖先公元前就游牧、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
    维吾尔医药学,是维吾尔族祖先及古代维吾尔人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与疾病作斗争而创造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内容。 1维吾尔医药学的历史渊源 维吾尔族祖先公元前就游牧、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后西迁到天山南北及塔里木河流流域,时刻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早已懂得利用一些自然因素来处理简单的疾病。如用温泉浴、披兽皮和灼热的细纱埋肢体来解除关节疼痛;用放血疗法减轻沙漠干热性头痛等。至公元前后,西域古代维吾尔族祖先开始有了较先进的医药活动。如淋浴草药水、接骨、尸体防腐和外科手术等。同时,在我国秦汉时期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肥脂,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说明维吾尔族祖先早就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应用毒药(强药)是用药水平的较高阶段。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收录了葡萄、胡麻、硫磺、鹿、羊角等西域药材。 公元400多年塔里木河流域的哈孜巴义编著的药书记载了312种草药、动物药及矿物药性味、功能、主治等,曾吸引了古希腊医学家费拉图的来访使者,被希腊国王称为《药书》。到隋唐时代,古代维吾尔医药学曾经兴盛一时,并远传至西安和扬州等地。维吾尔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医学家法拉比的医学著作有十几部,有《论自然界》、《论人体学》、《论神经学》、《论自然物的热、寒、湿干性》等。他以四大物质学说论证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关系。系统总结了维医的理论基础。公元10世纪喀拉汗王朝时期,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编著《福乐智慧》中阐述了人的生、老、病、死与自然界四要素(火、气、水、土)及人体气质、体液(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黑胆质)的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期的《突厥语大词典》《回鹘医学文选》中记载的临床各科疾病、疗法及处方用药等达几百余种。12世纪初,和田一位维吾尔名医贾马力丁·阿克萨依编著《阿克萨依》该书包括维医基础理论、各科疾病及其治疗、药物及方剂等,是一部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维吾尔医药名著。同时期,元代的统治者在大都和上都均设回回药物院,维吾尔药学家答里麻1307年(仅19岁)任该院达鲁花赤(院长)。从而极大的促进了维医药的繁荣和发展。13世纪中叶,和田著名的维吾尔药学家阿吉·再努勒·艾塔尔年编写的维药专著《依合提亚拉提·拜地依》中记载了2000多种维吾尔药物的形态、收集、储藏、炮制、药性、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副作用等内容,是一部历代维吾尔医推崇的,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维吾尔医学、药物专著。和田名医毛拉·阿日甫(1556-1662)著有《医疗指南》、《保健药圆》、《脉象和二便的奥秘》、《论放血和拔罐疗法》等专著。明清时期,维医药学知识在中医药著作中有了更多的反映。如:明代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阿魏、胡麻、胡桃等100多种。17世纪维吾尔名医木拉德·拜克《医学之目的》,18世纪纪莎车名医毛拉那·赛衣非的《木排日勒·库鲁比》,还有19世纪穆罕木德·热依木·沙·布瓦的《满百依·福瓦依》,霍加-热衣木·阿洪的《提比·充》,奥斯满·拜克的《夏拉依提·斯海提》,毛拉·玉素甫的《特日库力·依拉吉》,买买提明的《孜亚奥力·库鲁甫》及喀什名医拜德尔丁·苏皮·阿洪的《如意疗法》)等。 近代,喀什、和田、吐鲁番地区有过不少有名望的维医药学家,对维医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维医学家太吉力(1848~1927年)的医学专著《太吉力验方》,于1899年在喀什出版,还有许多手抄本至今散失在一些维医手中。他创办的医学堂,经他教授出的许多徒弟和学生中,许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维医事业发展的奠基人。 2维吾尔医药学理论介绍 维吾尔医药学经过2000年漫长而艰难的积累,为东西方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它也吸收了东西方医药学的精华,终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独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四大物质论、气质论、体液论、器官学说、力学说、素质学说、形与神学说、健康学说、疾病学说、危象学说等,解释了人体与外界的相互辩证关系,创立了一套诊治疾病的治疗学说和药物学说。其中四大物质论是维吾尔医药的理论基础。维吾尔医药学对人体的自然构造、功能活动及对疾病的认识、治疗、护理、保健和预防,以及药材的识别、使用及药剂学,都建立在四大物质论之上。 2.1四大物质论 2.1.1四大物质基本概念,古代维语称“托提塔都”(四物)。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均由火(太阳)、气(空气,风)、水、土四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并时刻受到它们的影响和变化。即如《哈孜巴义药书》所说“宇宙由四物构成,一火。二气,三水,四土;火发热发干,气润干传热,水生湿生寒,土燥湿发寒;火为干热,气为湿热,水为湿寒,土为干寒;万物受四物影响。”对四大物质的特性和性质作了经典性的阐释,使这四种基本物质的各自特性和性质作为把各种事物进行归类的基本依据。并以火、气、水、土的相互资生,即“全生”、“半生”和相互制约,即“全克”、“半克”规律作为阐释各种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法则,从而形成了四大物质学说。四大物质相辅相承。虽然它们在属性、功能、形态等方面互不相同,但缺少其中之一,另一个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 四大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形成了人体热、湿、寒、干等四种属性,这些属性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比如:人体没有热性,营养就不能成熟分解;没有湿性,大脑的指挥力就会减弱,就会出现弱智等现象;没有寒性,心脏功能就会出现不正常。总之,人体内四种属性缺一不可,亦不可过盛或有质的变化。这种属性不仅存在于人类,而且也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中。因此,维医学中药材也分热、寒、湿、干等属性。 2.1.2四大物质的特性和事物属性归类 2.1.2.1火:指太阳和一般的火,它是一种性极热、清稀无色、重量最轻的物质。火为最轻,以升为特点。火(太阳)在四季和昼夜,为地球输送适度的不同热量,能为极热物体输送空气,对其能予以分解、成熟。能调节水、土之寒,溶化改变坚硬物质,为物体赋予色彩。火位于高处,性干热。调节天地寒热及湿干程度,有使有机物成色的作用。自然界的寒热燥湿气候直接影响人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机体的病理、生理都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关。火生在东方、季节为春、气候为干、味为辛、颜色为黄。在人体代表胆液质、气质为干热、体液定位为胆囊、思维活动为感觉、情志为怒、形体为腺体、支配器官为心、被支配器官为大小肠、脉象为细数紧。 2.1.2.2气:比火重,比水轻,能缓和太阳(火)对水和地面的过多热量。能填补空间,在万物正常的生存和成长中作用重大。因其位在火之下,水之上,故性为湿热,动为性,能使生物生长,防止过热的太阳对水和土的影响,填补空间,不占有空间,无孔不入。气方位在北方、季节为夏、气候为热、味为甘、颜色为红。在人体代表血液质(人体依靠心脏搏动推动血液通过血管运动于全身,收缩血管输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使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液的作用在人体与空气有许多相同之处)、气质为湿热、体液定位为肝脏、思维活动为回忆、情志为喜、形体为肌肉、支配器官为肝、被支配器官为脊骨髓、脉象为宽数松。 2.1.2.3水:比土轻,比气重。在世界上所有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能运输和溶解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防止营养物质在火的热性作用下分解腐烂,能通过各种渠道将生物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水位于土之上,性湿寒,淡,色白,能够增强体质,滋润皮肤组织器官,滑利关节,并能生化唾液、胃液、痰液等多种分泌物,在人体营养不足或大量血液丧失时进入血液补充人体失去的血液。水方位为西方,季节为秋,气候为湿,味为淡,颜色为白。在人体代表粘液质、气质为湿寒、体液定位为全身、思维活动为判断、情志为静、形体为脂肪、支配器官为肺、被支配器官为肾膀胱、脉象为宽迟松。 2.1.2.4土:沉重,受太阳热与干的作用,受水的溶解和结合作用。它在保持万物形状的同时,也能调节水的过度湿性和太阳的过度热性,能为所有生物保存足够和必要的营养,对有的物质具有分解、成熟作用。土的位置最低,质干性坚,能载万物,能使成形,减少水中的湿度,味酸、色黑,能抑制血津、胆津、痰津过盛及失调,为各器官运送所需要的各种津液,保持人体的正常体质和正常精神状态。土方位为南方,季节为冬,气候为寒,味为酸,颜色为黑。在人体代表黑胆质、气质为干寒、体液定位为脾脏、思维活动为思考、情志为悲、形体为骨皮毛、支配器官为脑、被支配器官为神经、脉象为细迟紧。 2.1.3四大物质的相生、相克和太生、太克:四大物质的“相生”、“相克”,是指火、空气、水、土物质之间存在的相互资生(相生)和相互制约(相克)关系,从而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这是四物之间关系正常的状态。四大物质的性属,因由两个不同的性质混合组成,故它们之间存在着独特的全生、全克、半生、半克的关系。如以气质为例,火(干热性)与火(干热性)的相生是全生关系,火(干热性)与水(湿寒性)的相克是全克关系,火(干热性)与空气(湿热性)的热性,虽然热性生热性是相生关系,但是它的干性又克空气(湿热性)的湿性,而又是生土(干寒性)的干性,故这种特殊的关系称之为半生、半克关系。体液为例,火的性属为干热,它在人体体液中的象征物是胆液质,胆液质(火一干热性)与胆液质(火一干热性)的相生,是全生关系;胆液质(火一干热性)与粘质(水一湿寒性)的相克,是全克关系;胆液质(火一干热性)的干性一面,相克血液质(空气一湿热性)和粘液质(水一湿寒性)的湿性一面,是半克关系;胆液质(火一干热性)的热性一面,相生血液质(空气一湿热性)的热性一面,是半生关系。 四大物质的太生和太克,是四大物质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四大物质的性属因由两个不同的性质混合组成,故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独特的全太生、全太克、半太生、半太克关系。在医学用来阐述气质和体液异常变化的性质、特点气质和体液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如:胆液质为火,气质(性属)为干热,发生异常变化即过盛时往往出现发热、口干欲饮、易醒失眠、面目发黄、小便黄短,舌质红,舌苔黄,脉象数细,易发胃肠及肝脏疾病(气的湿热表现);血液质为空气,气质为湿热,在数量或质量上发生异常变化时往往出现身热不饮、面目发红、小便赤黄,舌质绛红、舌苔黄腻,脉象数宽,易发心脑血管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火的干热表现);粘液质为水,气质为_湿寒,发生异常变化即过盛时,往往出现身寒、口中流涎、嗜睡懒惰、面目发白、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舌苔白腻,脉象迟宽,易发瘫痪、健忘、智力下降等脑部疾病(土的干寒表现);黑胆质为土,气质为干寒,发生异常变化即过盛时, 往往出现身寒、口干不饮、惊醒失眠、面目发青、小便清短,舌质暗红、舌苔发灰,脉象迟细,易发神经性疾病和顽固性疾病(水的湿寒表现)。以四大物质的全太生、全太克、半太生、半太克的关系说明体液在病变上的相互影响。如:异常胆液质影响与胆液质的本身,是全太生关系;影响与粘液质,是全太克关系;影响血液质和黑胆质,是半太生和半太克关系。以 上举胆液质为例,其它体液的病变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相互 影响关系。 2.1.4四大物质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维医通过四诊所得材料,并根据四大物质的生、克和太生、太克规律来诊断疾病。如:面赤目黄、形体消瘦、肌肉坚硬、烦躁易怒、动作迅猛、少寐、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或少、脉数等便考虑到胆汁质(干热)偏盛,火患为病;面目苍白、形体肥胖、肌肉松软、性情沉静、动作迟缓、嗜睡、小便清长、舌苔白、脉迟等便考虑到粘液质(湿寒)偏盛,水患为病,等等。治疗上,有许多治疗原则和方法是根据四大物质的生、克和太生、太克规律确立的。如:补水制火法等。除了调节引起病变的体液以外,还应考虑其它有关的体液,并调整其关系,掌握其转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胆汁质(火)偏盛的疾病可通过生、克和太生、太克影响其它体液,而其它体液的变化也可以导致胆液 质变化的疾病。 2.2维吾尔医气质说:四大物质之间即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四种属性在人体内相互作用,最终即可形成气质。人体气质可分为正常气质和异常气质两大类,异常气质同时又可分为单纯异常气质(热、寒、湿、干)和复杂性异常气质(干热、湿热、湿寒、干寒)。 2.2.1正常气质的特征 2.2.1.1干热气质:干热气质的人目偏黄、舌偏干、多饮、体热、喜阴凉、喜冷饮、脉强数、小便黄。性格暴躁易怒、敏感、慌张、动作迅猛、情感强烈、克制力差、少寝。这类人易患神经系统疾病、肝病、消化系统疾病. 2.2.1.2湿热气质:湿热气质的人肌肉较发达、身体较热、皮肤光滑、动作敏捷有力、口干、睡眠好。性格热情大方、智力及思维能力强、反应较快、克制力较好。这类人易患心血管病、皮肤病、肾病。 2.2.1.3湿寒气质:湿寒气质的人面色白、嘴唇较厚、皮下脂肪多、肌肉松软、身体发凉。性格沉稳、对外界反应较慢、在体力和智力方面较湿热气质人差。这类人易患寒性疾病,尤其是关节炎、瘫痪等。 2.2.1.4干寒气质:干寒气质的人身体瘦而结实、身体较寒、皮下脂肪少、少寝。性格强、反应慢、好幻想、胆小、联想丰富而不切实际、智力与思维力较差、倾向悲观、精神压抑、易感痛苦、不愿交际。这类人易患精神病和心脏病、肿瘤、高血压等疾病。 2.2.2异常气质及其治疗原则 2.2.2.1异常气质的主要征象:干热性气质失调的征象:发热、心烦、口干口渴、少寝;湿寒性气质失调的征象:畏寒肢冷、易疲劳、体乏无力、嗜睡;湿热性气质失调的征象:肢冷畏寒、皮肤湿润、柔软无华、少言嗜睡。干寒性气质失调的征象:抑郁、失眠、皮肤干而粗糙、口干. 2.2.2.2气质失调的治疗原则:治疗气质失调性疾病时,根据属性的变化予以反治之法。此法有以下几种:①降温疗法:对由于阳光和高温的干热影响引起的头痛、全身发热无力、甚至昏迷等情况,可施以凉水洗头,洗冷水浴,饮酸奶,服用檀香、莲花、天山堇菜、罗望子等降热药,对消耗性发烧及其它内脏的正常活动和物质代谢加快引起的疾病,也可服用如檀香露、蔷薇汁、莲花露等,对发烧病人可采用涂擦葡萄醋、酒精,柳叶浸水拍身等方法。②赋热疗法:在寒冷气候中受凉,洗冷水浴、喝特别凉的饮料等引起的头痛,手足冰冷,血压降低、咽喉作痛、胃寒等,可施以各种体外赋热法,足底传热,内服热性药物,热水盆浴等提高体温的方法,此为赋热法。③赋湿疗法:全身或某器官的正常湿性降低,或者过度腹泻、呕吐、出汗、失血等原因,或者内脏因营养不足、干性过盛引起的疾病。治疗此类疾病时,采用赋湿法。即为身体补给液体,多喝水、食用肉稀粥、大麦、面食、巴旦木、葫芦子仁汁和药露等。外用湿润剂涂抹。服用巴旦杏仁汁,油肉较丰富的稀食。④燥湿疗法:受体内或体外异常湿性的影响而导致的疾病,如长期在海上或潮湿的地方工作,过多地游泳和洗澡,多食湿性饭食、酒类及水果而不参加劳动和锻炼等引起的浑身无力、瘫痪、面瘫、颤动、水肿、关节炎、流涎水、妇女白带过多等疾病均采用燥湿法。用排泻措施,即发汗、日光浴、埋沙等法。外用丁香油、橄榄油、肉桂油等涂抹,同时服用热性药如麻得提力·阿亚提蜜膏,艾比·节得瓦尔丸等。 2.3维吾尔医体液论:体液论是以四大物质、属性和气质论为基础而产生的,是维吾尔医重要学说之一。维吾尔医认为四种体液是自然界四大物质在人体内的具体体现。维吾尔医体液论认为人体是由四种不同的体液(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黑胆质)构成的。胆液质体液属性干热,血液质体液属性湿热,粘液质体液属性湿寒,黑胆质体液属性干寒。它们不断被利用,又不断产生。体液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体液失衡、数量或质量发生异常变化可引起疾病。 2.3.1正常体液的特征 2.3.1.1胆液质体液:是一种色略黄、味极苦的液体。它形成于肝脏,浓缩于胆囊。通过胆道入肠道参与消化工作,并有解毒、防毒作用。其混于血液质的部分,以其热度和敏锐性使血液中的血液质、粘液质和黑胆质物质持续运动,防止凝固,振奋精神及体力的作用。胆液质体液偏盛的人。为干热性气质。 2.3.1.2血液质体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色鲜红、味略甜,位于骨髓及肝脏。血液质对人体的作用非常大,它随心脏和血管的舒张与收缩,循环于机体。运送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经肺吸入的新鲜空气到全身,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气,经肺、肾、毛孔等器官排出体外。血液质以自身的湿热性温暖机体并赋予力量,参与人体热量和湿性的调节。血液质偏盛的人,为湿热性气质。 2.3.1.3粘液质体液:是由进入人体的营养物及湿性形成的,存在于全身各个器官组织至微空间的蛋清状液体。其属性寒湿,可防止热性物质对其他体液的破坏。还可为全身赋湿、赋软。可增加血液质,帮助血液对器官的湿化作用。粘液质偏盛的人,为寒湿性气质。 2.3.1.4黑胆质体液:是一种色略黑、为酸涩的液体,属性干寒。它具有形成沉淀、保持器官形状与特质的功能,能限制胆液质、血液质过度燃烧,防止其他体液溢出身体轨迹而蔓延,对需要黑胆质的器官(骨骼、软骨、筋、腱等)输送营养物质。另外,它还参与感觉、思维、记忆等活动。黑胆质只要位于脾脏,有增强胃消化、吸收的能力。黑胆质偏盛的人,为干寒性气质。 2.3.2异常体液的特征 2.3.2.1 异常胆液质:脉细、搏动无规律,眼珠发黄,面发黄、暗淡、苍白,口苦,舌干苔黄厚,皮肤粗糙无光,体温高,尿量少,睡眠少。 2.3.2.2异常血液质:脉粗、搏动有力,眼部略红,血管充血,面部发红,口甘,舌黄、舌大、舌尖有红点,体温较高,尿量较多、色黄赤、睡眠少。 2.3.2.3异常粘液质:脉粗、缓、弱,眼发白无神,面部白皙无华,口粘,舌大苔白腻,皮温较凉,严重时有皮下水肿,尿量少次数多、色白,睡眠多。 2.3.2.4异常黑胆质:脉细、缓,眼发青、深陷,面稍黑、无光、暗淡,口苦涩,舌干苔青或灰色、严重者为黑色,肤色黑、粗糙、无光、有瘙痒感、抓挠掉屑,肤温低,尿量多、次数少、发白、有沉淀,失眠、多梦、恶梦。 2.4维吾尔医器官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根据人体器官的位置和作用,维吾尔医将器官分为支配器官和被支配器官两大类。心、脑、肝为支配器官,肺、胃、脾、肠、肾等为被支配器官。大脑是思维和感觉以及精神的中心,主感觉力(包括体内感觉力和体外感觉力)和推动力(包括激发力和工作力);心脏是活力的源泉,肝脏是人类生命中自然力的中心。 2.5维吾尔医力学说与素质学说:力学包括生命力、精神力(12种)和自然力(7种)。素质学说中,说明支配人体一切正常活动,如果出现异常能及时纠正,从而能预防各种疾病的力量。形与神学说中,说明形是人的年龄(老小)、体形(腾瘦)、性别(男女)等差别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说明神是输送4种体液和产生支配器官力量的力。健康学说中,说明健康必要的8种条件。 2.6疾病学说:包括气质大失调疾病(体液型及非体液型各8种)、形状改变型疾病、结构损伤型疾病及病级、病期、病危等。诊断学说包括七诊(即除了望、闻、问、切诊外还有尿诊、便诊和痰诊)。危象学说中,说明人体素质与疾病斗争的高潮时刻,说明其定义、种类、危象前后表现、危象发生日期、危象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等。 2.7治疗学说:包括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2大种,治疗原则分为6大原则,第一大治则为调整失调气质,分为2大种,其中非体液型8种、体液型4种;第二大治则为平衡失调体液,也分为2大种,其中成熟法3种、清除法3种;第三大治则表根慢急分9种;第四大治则助防祛邪分9种;第五大治则七因制宜分7种;第六大治则2种。失调体液治疗方法分为护理疗法、食物疗法、药物疗法、用手疗法等四大疗法。护疗7种;食疗3种;药疗分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同治3大种,内治法40多种,外治法20多种,内外同治10多种;用手疗法分10种。 2.8药物学说:包括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种类、鉴别、采收、加工、炮制、药性(将药性分为干、热、湿、寒及干热、湿热、湿寒、干寒,并将药物的性级分1、2、3、4级)、气味、功能、主治、单用、配用、禁忌、用法、用量、副作用、矫正药、代用药等。制剂学说主要是剂型,分为膏状制剂(糖膏、蜜膏、苦膏、解毒膏、粗膏、仁膏、情舒膏、花膏、含膏、软膏、敷膏等12种),硬状制剂(片剂、小丸、肛门栓剂、耳鼻栓剂、阴道栓等5种),散状制剂(内服散、牙粉、眼粉、吹粉、口腔粉、冲剂等6种),液状制剂(糖浆、蒸露、果浆、煎汤、浸泡液、粘液、鼻闻液、洗脚液、油剂、灌肠液、滴液、酸液、注射液、口服液等20多种),共60多种。各种制剂均有属性(干、湿、寒、热及干热、湿热、湿寒、干寒),并且性属具有特定方法计算的性级,如:1、2、3、4级。 3维医与中医结合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一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形成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古代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被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为深刻。下面就维医与中医理论的异同点进行归纳,为中医与维医结合提供理论支持。 3.1共同点 3.1.1阴阳五行学说和四大物质学说,都来源于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长期的直接观察,均属我国古代朴索的唯物论和 白发的辩证法思想,都是以物质第一性为基础的理论。 3.1.2五行学说和四大物质学说中,前者没有空气,后者没有木、金,但两者同样都有三种物质,即火、水、土。都是用事物的简单普遍属性来演绎自然界和人体的特性。 3.1.3五行学说中“火”的“温热、上升”特性,“土”的“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水”的“滋润、寒凉、下行”作用与四大物质学说中“火”的“散热”、“上升”特性,“土”的“能为生命物保存 它们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并对有些物质有分解和加工”作 用,“水”的“生湿、生寒、流下”作用基本相似。 3.1.4五行学说和四大物质学说,同样力图用各自的五种 物质或四种物质的属性来概括自然事物,以“统计”、“取象比 类”和“推演络绎”等方法将诸种自然物分别归纳为五大类或 四大类,通过它们之间的稳定关系,证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具有共同的功能结构。同样在各自医学中,将自然界各种事 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及气质、体液、器官、生理和 病理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并以上述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形状、性质和作用,分别归属于“五行”或“四物”之中,用以阐述人体的脏腑、组织及气质、体液,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内外环境的“五行”或“四物”系统,以此说明人体本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同样列出自然界与人体有关事物或现象的五行或四大物质归属简表。 3.1.5五行学说中的“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关系。前者是“五行”之间关系正常的状态;后者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同样四大物质学说中的“四物”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和太生、太克的关系;前者是“四物”之间关系正常的状态;后者是“四物”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3.1.6在诊断上,五行学说除了把人体的脏腑、经络等分别归属于五行的方法以外,还以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来阐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表现,据此以确定治疗原则。四大 物质学说除了把“密杂吉”(气质)、“合立体”(体液)、“艾杂”(脏腑、器官、组织)、“库外提”(力)等,以按照事物和现象不同的特性或作用分别归属为四大物质的方法以外,还以四大物质的生、克、太生、太克的变化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在整体方面的各种联系,以此指导对疾病的诊断。 3.1.7在治疗上,二者都强调预防和食疗的重要性;对疾病的治则都提出针对病证,要逆其征候性质而治的基本原则。如用热治寒,用燥(干)治湿等;都应用“五行”或“四物”的相生相克及传变规律来指导治疗。如用火来治水等。 3.2不同点 3.2.1五行学说认为,构成宇宙世界的基本物质为5种,即木、火、土、金、水;四大物质学说则认为,构成宇宙世界的基本物质为4种,即火、空气、水、土,其它物质均属于这四大物质中某一个的成分或者组成部分,如:土中有木、有金,等等。之所以强调空气,是因为它是构成宇宙世界不可缺少的,对万物影响最大的基本物质之一。 3.2.2四大物质学说强调“四物”中每一个物质具有一定的属性,而且每一个物质的属性由两个性的混合而成,故火的性属为干热,空气的性属为湿热,水的性属为湿寒,土的性属为干寒。 3.2.3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体脏腑、组织作广泛的联系,阐述人体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关系;而大四物质学说将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体气质、体液、器官等广泛的联系,阐述人体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关系,故所列出的归属简表内容有所不同。 3.2.4四大物质学说中“四物”各自具有一定的属性,即干热、湿热、湿寒、干寒,故“四物”之间存在着与“五行”不同的全生、全克、半生、半克和半太生、半太克的独特关系。 4总结 维吾尔医药学与中医学都是古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实践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都为人民的保健事业和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的贡献。从维医和中医理论总结,我们可以看 出他们在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上有许多的相同性,这就为我们将二者结合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今天,各民族的大团结孕育了新的文化,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当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挖掘这块宝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他们能更好的为中华民族卫生事业服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