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谢晶日,杨旭,李爱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一种退行性胃粘膜病变,临床上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近年来在中医中药领域对此病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势。不少学者将中医中药多种治法及方药运用于fAG模型动物的实验研究,亦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一种退行性胃粘膜病变,临床上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近年来在中医中药领域对此病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势。不少学者将中医中药多种治法及方药运用于fAG模型动物的实验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CAG及实验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外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与脾胃虚弱,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本病病机与脾虚、寒湿、湿热、阴亏、气滞、血瘀紧密相关。如刘启泉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阴液亏虚,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胃络瘀阻。周学文等[2]认为不外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瘀血阻滞等几个方面。但基本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人络,气血瘀滞为变。另有部分研究者在重视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强调某一病机环节对本病的重要影响。如王爱云认为关键在瘀血内阻,瘀阻胃络,可使胃粘膜腺体血运障碍,营养缺乏,促进本病的发生及腺体萎缩加重,甚至恶变。杨文轩强调血瘀是CAG发生的重要原因,饮食不节致瘀,忧思恼怒致瘀,升降失职致瘀,化源异常致瘀,血溢脉外致瘀,阳气虚损致瘀为其发病的关键。赵霞认为fAG属中医痞满的范围,其发病与脾胃肝(胆)关系最为密切,以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虚弱为本,脾胃虚弱又以脾气虚、胃阴亏为多,而气滞血瘀则贯穿病程始终。马骏等认为病机关键在于中阳不振,但由于病因复杂或因机体禀赋不同,往往兼有气滞血瘀,或在疾 零的某个阶段表现为湿热中阻或胃阴亏虚,是本虚标 实,虚实夹杂的病变。而董皓等则认为基本病机应为胃阴不足,络脉失养。沈晨君等认为胃病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不通则痛。寒则不通,热则不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因此胃气失调,气机瘀滞,失于和降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杨大富认为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伤胃,胃失通降;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情志伤肝,肝郁气滞;内伤外感,湿热中阻;水湿内停,痰浊滞胃;虚火内盛,胃阴不足;日久湿滞,寒热错杂为其病因病机。饮食不节与隋志所伤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因素。 2辨证论治 李剑锋等[10]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治疗当以酸甘化阴养胃为主。对阴液枯涸、胃失濡养者,治宜酸甘化阴、甘凉养胃,药用生地黄、沙参、麦门冬、乌梅、白芍、甘草、石斛、百合、天门冬、天花粉、川楝子等;对胃阴衰少、脾失健运者,又要注意加强脾的运化功能,治当酸甘养胃、健脾助运,药用乌梅、白芍、甘草、石斛、沙参、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等,刚柔相济,养胃健脾;对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者,治 宜酸甘濡润、活血通脉,药用生地黄、沙参、麦门冬、乌梅、白芍、天花粉、百合、川楝子、石斛、丹参、赤芍、五灵脂、檀香、海螵蛸。潘汀认为胃阴虚型治宜滋阴养胃、培土健脾,用三酸汤加味:党参、乌梅、麦芽、香附、天门冬、麦门冬、山楂、砂仁、白芍、石斛、鸡内金、玉竹、神曲、五味子、甘草;胃阳虚型治宜温阳健脾、燥湿理中,用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党参、炮姜、白术、茯苓、法半夏、砂仁、白豆蔻、枳壳、木香、陈皮、甘草;胃阴阳两虚型,治宜调理阴阳、和胃健脾,用益胃汤加减:、党参、薏苡仁、杭白芍、白术、茯苓、白豆蔻、山药、莲子、石斛、天门冬、麦门冬、砂仁、甘草。楼焕进等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①脾胃虚弱证,宜健脾和胃,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砂仁、木香、制半 夏、陈皮、炒枳壳、葛根、炙甘草;②肝胃阴虚证,宜养胃 柔肝,予一贯煎加减:生地、北沙参、麦门冬、枸杞子、川 楝子、赤芍、炙甘草、石斛、牡丹皮、焦山栀;③胃阴不足 证,宜滋养胃阴,予沙参麦冬饮加减:沙参、麦门冬、石 斛、白芍、山楂、天花粉、黄连、甘草、枳壳、麦芽;④肝胃不和证,宜疏肝和胃,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香附、郁金、焦三仙、川芎、枳壳、青皮、大黄。赵霞临床常分3型论治,其中气阴不足较多见,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胃痞日久,出现脾胃虚寒之证,方用丁蔻理中汤加减。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辛开苦降,投以半夏泻心汤最为适宜。张可堂[13]辨证论治为3型:肝胃不和型: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药用柴胡、附子、木香、枳壳、甘草、佛手、白芍、延胡索、丹参;若疼痛甚加川楝子、青皮,嗳气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胃脘灼 痛,泛酸嘈杂者加黄连、吴茱萸、蒲公英。脾胃虚弱型: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止痛,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山药、鸡内金、茯苓、香附、砂仁、甘草、大枣;若腹部坠胀,便后脱肛,胃下垂者加炙升麻、柴胡,胃寒冷痛加高良姜。胃阴不足型:治宜滋阴养胃,理气止痛,药用沙参、鸡内金、麦芽、麦门冬、当归、白及、石斛、乌梅、玉竹、白芍、生地黄,若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胃痛明显者加川楝子、木香、延胡索;烧心甚者加乌贼骨。贾斌等[14]提出治疗萎缩性胃炎,当以健脾补气,养阴益胃,通络行瘀,辅以理气止痛为其治疗大法。故临床常选用六君子汤、益胃汤、沙参麦冬饮合丹参饮加减。其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并能调节机体变态反应机能;沙参、麦门冬、石斛、玉竹、白芍、五味子等以滋胃阴,濡润胃络,缓急止痛;配以陈皮、枳实、厚朴、乌药、香附、焦三仙、焦槟榔等导滞和胃等疏通之药,故而体现“胃体阳而用阴,不可一味滋养”之古训。 3针灸治疗 针灸在CAG治疗中也有着良好的疗效。许佳年等用党参、黄芪、石斛、肉桂等分,和姜汁、蒜泥等制成药饼,结合艾条悬灸足三里、天枢、中脘等穴位,治疗CAG患者30例,总有效率达86.3%。张勤勤运用针刺法治疗56例,主穴为内关、中脘、足三里、胃俞。 肝胃不和加肝俞、太冲;中焦郁热加天枢、丰隆;脾胃虚寒加脾俞、气海;胃阴不足加三阴交。结果显效21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94.6%。宁晓军等用针挑治疗,取穴上脘、中脘、章门、腹哀、梁门、天枢、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阿是穴等,对照组服硫糖铝。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80.23%,26.61%。田明等[18]针药并用治疗CAG50例,取基本穴:足三里、中脘;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胃俞、太溪;脾胃虚弱者加脾俞、梁丘、气海;肝胃不和者加太冲、期门,配以中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对照组单独用上述中药内服,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5.5%(P<0.05)。基于此,魏居明等提出了以清养胃阴法为主要治疗原则来治疗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针刺取穴以胃俞、中脘、期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内庭等穴为主,并随症加减。赵国岑等针药并用治疗fAG,应用中药补脾益胃化滞汤,由党参、土炒白术、白茯苓、怀山药、广木香、砂仁、广I东皮、姜制半夏、槟榔、牵牛子、大黄组成,临证加减:结合针灸治疗,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庭。 方法:将主穴分为背部俞穴和腹部募穴(包括足三里、内庭)两组,轮流交替进行,l天针l组,痛急病情较重者可针两组,临证配穴:热盛加合谷(双)泻法,十宣放血;脾胃虚寒重者,灸上中下三脘、足三里加灸;兼有恶心、呕吐、嗳气者,加上脘、公孙;伤食加下院,并用捏脊法,肝气盛加太冲;气滞加章门、阳陵泉;痛甚,加梁门、内关、公孙;郁热盛者,点刺金津、玉液放血;消化不良者,加合谷、天枢、关元、三阴交;兼有实证者用针刺,虚 证明显者用灸法;虚实夹杂,针灸并用。此法较单用中药或单用针灸治疗效果好。标本兼治,速而持久,且不易复发。 4中西药结合治疗 王洪斌等将CAG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果胶铋、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加中药萎复煎剂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西药三联(果胶铋、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4周后复查,治疗组临床症状好转,总有效率100.0%,liP清除率97.1%,胃镜检查,治疗组不典型增生好转72.7%,肠上皮化生好转75.O%。对照组总有效率和HP清除率分别为93.3%,80%,不典型增生无一例好转,肠上皮化生好转2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证明治疗组有双重杀灭HP作用,中药有改善微循环,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失,增强机体免疫作用,有利于修复萎缩的腺体,逆转肠上皮化生。刘钦伟等[22]用中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以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酌情加用黄连、陈皮、丹参、大枣,水煎服,每日l剂;西药用次枸橼酸铋、灭滴灵、羟氨苄青霉素、吗丁呤等。治疗2个月,治愈86例,好转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7%。 5实验研究 回顾近年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显示了中医药对CAG治疗的独特优势和潜力:(1)病证结合CAG大鼠模型的制作及证型实质的探讨;(2)对强固CAG模型动物胃壁屏障作用机制的剖析;(3)对CAG模型动物胃分泌、胃肠运动功能及胃肠激素的影响;(4)对CAG模型动物胃粘膜病理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变化;(5)对CAG模型动物相关基因表达调控作用的研究。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对CAG动物模型疗效肯定,在控制胃粘膜腺体萎缩、肠化和不典型增生,以及保护胃粘膜、强固粘膜屏障机制、调节胃肠动力功能、改善胃分泌功能及胃粘膜病理变化等方面,显示了中医药对CAG的疗效的独特优势和潜力。不少学者从强固胃壁屏障作用的角度着手,就中医药对CAG发挥的疗效机制进行了研究分 析。孙茂峰等运用黄芪注射液和当归注射液等分混匀对CAG大鼠穴位足三里注射,结果表明,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结合中药穴位注射,可通过提高模型大鼠胃粘膜氨基己糖及磷脂含量来加强胃粘膜屏障,从而修复胃粘膜损伤,抑制腺体的萎缩、肠化和增生。高希言等亦同样运用针刺研究发现,针灸CAG大鼠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位,可提高胃粘膜组织保护性内分泌因子的含量,对胃粘膜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王德俊等观察发现,中药养胃冲剂(正大青春宝公司产品),能明显改善CAG大鼠胃上皮损伤程度,减少炎症浸润范围,缩小胃小凹的宽度,认为其改善胃粘膜萎缩的机理是通过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逆转肠上皮化生而有效地修复损伤的胃粘膜。黄雅慧[263等研究发现,“萎平舒胶囊(黄芪、白术、当归、莪术、厚朴、三七、半枝莲等)能显著升高大鼠CAG胃液游离酸、胃蛋白酶活性。张延申等采用胃宝颗粒(淫羊藿、鸡内金、金钱草等)对CAG大鼠进行干预治疗,在发现能改善模型动物胃粘膜出血情况、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和腺体萎缩程度、降低pH值的同时,还能使胃排空时间延长,降 低胃肠蠕动速度。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近年来对中药临床治疗CAG进行了实验研究,而且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完善。这些研究工作为中药临床治疗CAG,探讨中药研究CAG的作用机理以及开发中药治疗CAG的新制剂提供了新的科学的依据。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药治疗CAG主要采用辨证分型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均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使病变的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逆转,并建立动物模型,结合临床开展实验研究和基础研究,探讨中医药疗效的作用机制。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CAG不仅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恢复,而且通过胃镜和病理活检的治疗前后对比复查资料证实,本病病理变化如急性活动性炎症,萎缩性退化,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也可得到减轻和消退,故认为CAG是完全可以逆转的。加之中药的副作用少,又可以长期间断服药,具有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以及全身调整作用。但目前的方药研究尚缺乏规范性及说服力。目前对机理研究已经 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