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吕文海,马梅芳,姜虹玉:葶苈子炮制历史沿革与应用现状探析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济南250013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神农本草经》。系中医常用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品。为“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济南250013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神农本草经》。系中医常用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品。为“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大陷胸丸”等经典方剂的重要组成药物。古代及近代均习用炮制品入药。本文试对其炮制历史沿革与应用现状进行初步整理。 1葶苈子历代炮制概况 l·1净制 葶苈子自宋代开始有“以水净过,日晒干”(宋 《太平圣惠方》)、“去土”(宋《鸡峰普济方》)的记载。至明、 清一直有“净洗”(明《普济方》)、“酒洗炒”(明《证治准绳》、 明《普济方》)、“洗净焙”(清《本草逢原》)、“去土隔纸略炒” (明《医学纲目》、清《幼幼集成》)“酒淘净晒干”(清《得配本 草》)的记载。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了对葶苈子要去土等净 制的要求,并出现了“以水净过”、“净洗”到“酒洗”、“酒淘 净”的演变。 从应用实际分析,无论是独行菜还是播娘蒿作葶苈子药用,因其遇水发黏,均无法用水淘洗。早期用水净制的不一定是现行药用品种,可能是遇水不发黏的其它品种。近代有“如太脏,可喷少量酒,用手搓擦,不可水洗,遇水则发黏”的维验。历史上明确记载“酒洗”、“酒淘净”者,可能与近代系同一品种…。 实际调研证明,葶苈子在夏季采收后,原料中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主要是土粉和果荚残片、枝梗、瘪粒等。因其体积细小,重量轻,机械风选在去除质轻杂质的同时,葶苈子也部分被吹走,损耗太大;又由于葶苈子遇水发黏,不能常规用水淘洗除去土;用酒淘洗,成本高,难以在大生产中推广。所以需要研究制定适宜的净制方法,并制定客观的净度标准,以保证临床用药剂量的准确。 l·2研制 葶苈子作为种子类药物,从汉代起就有捣后人药的记载。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收载的有关葶苈子的91部中医药著作中,有30部记载有葶苈子捣、研、碾后人 药。从应用看,似多为配合丸、散剂的制备。因葶苈子细小,且遇水发黏,当今临床汤剂配方中,均不捣碎,并有包煎要求,以免其黏液质过多溶出使汤剂变稠或影响其它药物成分的溶出。但包煎后葶苈子本身的成分溶出是否受影响尚未见报道。 初步实验考察证明,葶苈子如不研碎,其水、醇、脂溶性部位浸出较少,研碎后可提高1~2倍的浸出量。可见前人捣碎后入药的经验十分可贵。近代仅因其种粒细小而包煎 会明显降低其成分溶出。 l·3 炮制 葶苈子入药始于生用,汉《神农本草经》云“葶苈,味辛,苦,寒。治瘕瘕积,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并注明“得酒良”。在临床实践中随有炮制品出现。汉《金匮玉函经》云“葶苈,皆熬黄黑色。”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收载的从汉至清的167部中医药著作中,有9l部医籍中多次记载有葶苈子的炮制情况。 历代资料表明,葶苈子自《神农本草经》始载入药以来,生、制品中以制品入药为主;制法中以炒为主。因葶苈子体积细小,不耐高温,自唐代始载“纸上熬”、“隔纸炒’’等控温方法以来,一直得以长期沿用。宋、金、元时期记载葶苈子炮制的共有24部书,载有炒法的39处。其中明确“隔纸炒”、“纸上微炒”的20处之多,记载“微炒”的6处,二者占炒法记录的66%以上。说明葶苈子炒法中,以低温炒制为主。与其颗粒细小不耐高温的客观实际相符。推论,古籍中仅载“炒”者,其炒制温度也不会太高。 明、清以来,葶苈子炮制除主要沿用炒、焙、隔纸炒等法外,沿用《雷公炮炙论》记载与糯米拌炒,米熟为度,去米捣碎用者增多。目的似用米作温控指标。但实际操作证实,米的体积与质地与葶苈子的差异较大,用米作温控指标的实际意义受限。另外,明、清时期酒炒、酒润炒、酒拌炒渐有记载,似系对《神农本草经》“得酒良”记述的沿用。 葶苈子传统炒制中,“隔纸炒”“得酒良”与“糯米拌炒”等经验,源于传统分散的小量加工。均难以在现代大量加工中使用,但为控制葶苈子的炒制程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历史上另有浆水制、黑枣制、制霜、醋制、蒸制等方法,仅见有少数记载,几无沿用者。 根据葶苈子历代人药的情况及其炮制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炒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成为葶苈子的主流药用规格,并沿袭至今,应将其作为炮制研究的主体。其炒制程度多记载为微炒、略炒、炒黄、炒紫、炒香等,限于经验描述。因此,葶苈子炒制工艺研究中必须注意工艺条件的客观化和数据化。 2葶苈子炮制理论的研究概况 葶苈子的炮制作用,历代记述较少,清《本草问答》中提出“不炒则不香,不能散,故必炒用。”实验证明,葶苈子炒后有芝麻油香味,且便于碾碎。《本草纲目》葶苈子项下载附方20首,其中生用7首,制用13首。近代《中药炮制学》总结为生品力速而猛,降泄肺气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多用于胸水积滞和全身水肿;炒后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等。 现代研究认为葶苈子炒后外壳破裂,酶受破坏,易于煎出药效,有利于苷类成分的保存,故炒用有道理。但是,由于研究的方法比较落后,所选择的检测手段与指标比较粗糙,并不能完全说明葶苈子炮制的意义。因此,葶苈子炮制的研究应以炒葶苈子为主要着眼点,在搞清炮制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等多个角度阐明其炮制的原理。 3小结 3.1净度是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基础。葶苈子种粒细小,遇水发黏,无法水洗,炮制规范化研究中,应探讨科学合理的净制方法,以除去果荚残片、枝梗及土粉等杂质,并研究制定其净度标准。 3.2葶苈子从汉代始载炒制,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仍为实际用药主流。历代为控制炒制温度而长期沿用隔纸炒、与糯米拌炒等方法。炒制程度有微炒、略炒、炒黄、炒紫、炒香等感观控制标准。这些源自传统分散小量加工的经验,成本高,难以在大生产中实践。现代炮制工艺研究应在充分借鉴传统炮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使炮制工艺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 葶苈子从《神农本草经》既有“得酒良”的记载,明、清亦有酒炒品运用,对其是否应该酒炒也应予以关注。 3.3葶苈子为种子类药物,富含蛋白质及脂肪油,易虫蛀、仅限于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膨胀度检查,专属性差,不够全面,难以完全控制其质量。应通过研究,制定客观可控的质 量标准,并探讨合理的包装材料与方法方能保证其质量。 3.4历代临床积累的葶苈子生熟异用的经验十分宝贵。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等多个角度阐明其炮 制的意义。 3.5临床用药调研证明,作为葶苈子入药者以习称“南葶苈,,的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的种子为主,炮制研究亦应先从主流用药品种入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