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超:“涵选”的中医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在北京的颐和园中,有一座建筑叫涵远堂,上面有一副对联:西岭烟霞来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寥寥几字,就把“涵远”的意趣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了中医之后,我渐渐觉得,中医是一门“涵远’’的学问。在道路险阻、狼虫出没
在北京的颐和园中,有一座建筑叫涵远堂,上面有一副对联:西岭烟霞来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寥寥几字,就把“涵远”的意趣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了中医之后,我渐渐觉得,中医是一门“涵远’’的学问。在道路险阻、狼虫出没、人迹稀少的时候,古人很早就有了天下的思想,就有了九州的划分,这样一种博大的地理感悟,为中医学的形成提供了心理基础。《内经》中说: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这些都是“涵远”的认识,而这样的认识在中医中随处可见。中医中药的产地对于药效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处方上药名往往加上产地,川桂枝、潞党参、潼蒺藜、怀牛膝…小小的处方,“涵远”着辽阔的华夏大地。
不仅仅是大地,还有天空、星宿。清代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祖先们对天文的广泛了解和注意,给中医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一些古代天文学名词,至今还镶嵌在中医学之中。
“涵远”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涵远”使中医始终保持着人与天地
为一体的大生命意识,“涵远”使中医拥有一种近代机械论科学所不拥有的思考角度,也
为我们开拓新的科学思维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思考背景。有人说中医是一种生态医学,的确,生态学就是要有一种对整个生物圈的博大的视角,需要“涵远?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涵远”是中医的本质特征之一。
现在的交通应该比古代发达得多,到达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不要太多的时日,我们在乘坐快捷的交通工具穿梭而过的时候,是否就增加了我们的博大的意识,是否更加拥有了“涵远”的能力?有很多人的视角似乎还不如古人来得宽广。当现代人活得越来越具体的时候,是否还有意愿甚至有能力去。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留意了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拥有“涵远”的心灵。看过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讲演录,开始是这样叙述的: “我出生于1942年8日,这一天刚好是伽利略的三百年忌日。我估计大约有二十万个婴儿在同日诞生。我不知道他们当中是否有人在长大后对天文学感兴趣。虽然我父母当时的家在伦敦,但我却是在牛津出生的,这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承诺不轰炸海德堡和格廷根作为回报。可惜的是,英德两国这类文明的协议却不能
惠及更多的城市。”这位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自述的那些“闲笔”,却反映出他对历史定位和空间定位的博大视角的敏感。这种敏感和他能出色的邀游广袤的时空去解宇宙之谜不无关系。
“涵远”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特定的“觉”。学习中医的人,应该具有这种素质,这种“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