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陈华章:改进中医教学之我见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我希望有人作一个调查,看看中医院校刚毕业的学生有多少对中医感兴趣,走向临床后,又有多少人能很快适应临床.据我所知不到20%。不少学生走上临床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书本上的东西与临床相距甚远,无法适应,无从下手,便对中医索
    我希望有人作一个调查,看看中医院校刚毕业的学生有多少对中医感兴趣,走向临床后,又有多少人能很快适应临床.据我所知不到20%。不少学生走上临床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书本上的东西与临床相距甚远,无法适应,无从下手,便对中医索然无兴趣,改行搞西医或干脆放弃中医:有的人甚至工作5年、10年都不能适应临床,胜任工作。究其原因,除了中医本身艰涩难学,需要经验积累外,更与现行的教材、教师、教法有关。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即提高学生的辨证论治水平,使其尽快适应临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以起抛砖引玉之效。我认为应从 现行的师资、教材、教法三方面着手。 师资 1.我们中医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历代都为师带徒.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学的是一家之说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历经四五年的学习都能较好地胜任临床工作。现在的学生是纯理论的学习,学的是百家之说,这是现代教育体制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但在教师的选择上可以突破现有制度的弊端,引入竞争机制。 2.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实践医学.对教师的要求应与其他学科不同,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教不出高质量的学生的。 3.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的人,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教出高质量的学生,为学生走向临床开好头起好步,使之终身受益。教学水平的高低应由专家、学者、学生共同评定。 4.教师的来源:基础课的教师可以固定,也必须具备相当的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临床课的教师必须在临床一线上产生。可以在全国全省公开招聘,选用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及良好的教学能力的人任教,教师可做兼职,不应由固定的专职教师来担任。 5.学生参加工作后,应指定学验俱丰的高年资医师带教。 教材 现行中医临床教材的基本格式是病名中分证型,然后再理、法、方、药。每个证型都是最典型症状的叠加,苒以舌脉印证。按照书上证型中所描述的症状及体征,很多病(少数除外)一个临床医生一年中都难得碰到几例,很难跟临床上错综复杂的病情相吻合,这是为编书而编糊于规范化和格式化,把学生带到了一种教条、僵化、狭隘的思维模式中,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辨证思维能力遭到了严重的阻碍,学生_到临床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是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历代的中医书籍,没有一本是这种编写方式,如唐代的《干金方》舌脉与病症都分开论述。我认为应从以下几 方面改革: 1.临床教材应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即怎样提高学生的辨证施治能力,临床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出发点来编写。 2.临床教材的编写,我认为可以遵照“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的原则,先列出其主要症状、常见症状,再列出不同症状、兼夹症状及证型中的交叉症状和辨证选方用药。课文后多编入较复杂的医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 3.中医教材应与时俱进,重点围绕中医治疗有优势、有长处的疾病编写,如中风一病应突出“中经络”及“中风后遗症来编写,而“中脏腑”的早期,基本是西医治疗。 4.基础教材的《中医学基础》中“应人、应地、应时制宜”的内容,在临床上十分重要,应详细编写增加内容。 5.教材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不管是基础的还是临床的,一定要突出实用性,把那些不常用的与临床关系不大的东 西删掉。 教法 现代中医的集约化教育,不可能是像以前那样的边学理论边实践的师带徒教育,学到师傅的临床经验和精华。但现代的学生文化层次较高,医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这又为临床课教学多样化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我认为中医课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临床课的每种病在上课前应让学生先自学,老师再作概括性的提示、解释.然后进行讨论式、讲座式教育,最后进行病案讨论,着重培养学生的辨证分析、处方用药的能力。 2.基础课应讲得通俗易懂,简明实用,如脉象就应重点掌握浮、沉、迟、数、虚、实、弦、滑、洪、微、结、代十二种,其他脉象临床意义不大,稍作了解即可。舌质和舌苔临床意义大,应重点讲解。《中药学》应重点讲解。 3.四大经典的学习,《内经》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教学,《伤寒》、《金匮》、《温病》应从临床实用方面教学,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利于临床。临床疾病千变万化,同一病同_证型各人的表现及对药物剂量的耐受性差异很大,方剂及中药功能的未知数很多,无需诸症俱备,中医本身就是模糊医学,也应该模糊教学。 4.中医基础的考试应为临床服务。突出临床的实用性。临床课的考试应以病案分析为主。 总之,中医的教学应围绕如何使学生学得扎实、学得轻松、学有兴趣、临床适应能力强、辨证施治准确为奋斗目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