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强:中医教育之我见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并经过两千作年的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它虽然与西方现代医学同属医学范畴,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因此,在教育方面,也就有着不同于现代教育模式的地方。 笔者认为对教育问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并经过两千作年的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它虽然与西方现代医学同属医学范畴,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因此,在教育方面,也就有着不同于现代教育模式的地方。
笔者认为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教育内容: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的精、诚,即医德与医术。二是教育阶段:分学前、学中与学后教育三个阶段。目前,推广和学习中医的途径主要局限在大学教育。
一、医德教育
医德是以道德为基准,又高于道德规范的一种行事准则。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1.加强基础教育中传统美德教育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大传统美德教育的力度。这对中医医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学习阶段来讲,在未进入大学之前,如果学生的人文修养不够高,对于中国传统美德没有充分继承,就可能直接导致入学后医德教育的失败。从基础教育做起,是中医医德教育的根本,也关乎着整个中医医德教育的成败。
2.中医本科教育应以“教”为先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一开始就谈到医德,他在提出许多具体要求后说:“如此则为苍生大医,反此则为含灵巨贼。”对于刚刚踏人中医学府的学生、,我们更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以后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和肩负的责任,懂得医德的重要性。先让医德的概念和内涵深深融入到他们心中,而不要急于教授医学知识。因为医术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而医德的确立却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
3.教育应以“德”教人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是改变学生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的直接性和影响力是其他因素所无法匹及的。我们强调医德,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教学生,首先自身就应有较高的医德,这样才能做到躬身示教。教师应避免以个人情绪或个人观点误导学生。导师在带实习生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防止在无意间给学生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二、医术方面
医术是一个医生最核心的能力体现。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医生的整体水平都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定时期的医学水平。目前中医的发展状况和国际形势对学习中医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我们更应注重中医医术教育。
但继承和发展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凡是学过中医或者正在学习中医的人都有~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学中医难”。无可否认,学习中医的确是难。中医在其发展的两干多年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体系,它的“难”表现在多方面,但概括起来,最重要的有两点,即知识广博性和医理哲学性。
1.知识广博性知识的广博就是知识的多学科性。中医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形成的,又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中逐步发展和成熟的。同时,它又对中国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反影响作用。这种互相交融,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共生共存的复杂体制,使其成为一门具有多元特色的知识体系的学科。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医本身涵盖天文、地理、术数、哲学、美学、伦理学、炼丹术、药物炮制学等。同时,中医医籍文字古奥难懂,幽明难测,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如古语言学、文献、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知识。虽然目前中医发展已采纳了西方教育的模式,分科越来越细。但作为中医学习者,尤其是立志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学者,就应该广纳博学,不可偏废于任何方面。
2、医理哲学性中医的基础或者说本质,就是中国哲学的具体体现。因为从起源上讲,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之上。而中医的主要支柱理论: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哲学的具体引申。中医就是以气、阴阳、五行等概念解释病因、病机、药性、药理的。这就要求中医学习者通过学习,结合临床实践不断体悟。只有透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哲学,才能应用到实际,才能做到医术精湛,救死扶伤。
三、解决方法
1.从小做起从小学时期起就开始给学生灌输中国古代的文化思维,并培养他们的古文水平。在他们心中初步形成一些概除,如气、阴阳、五行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而不至于进入大学,听到“阴阳”还觉得可笑。
就中医教育而言,这是学前阶段,是熏陶和濡染阶段,也是感性材料准备阶段。一方面可以扫清挡在中医学习者面前的许多障碍,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很快地进入学术领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国民的中医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中医兴趣与志向,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中医药事业。
2。建立师承关系师承模式是我国古代沿用千年的中医教育模式。它能集中优势力量,培养优秀的继承人,有利于经验、技能的直接传承,但这种方法的适应面较小,只能用于部分教学,如现在的博士、硕士教育。
3.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学术体系目前中医学术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政府管理的因素、中医学科的自身特点、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国文字的多义,以及中医学者的个人素养差异等。一些人长期以来惟西方科学是从,随意比附,概念混用,生搬硬套,盲目地中西医结合,这种不良学风不仅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健康发展。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优秀成果,我们更应该去继承和发扬。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医教育除了培养医德和医术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中医危机意识和中医发展的责任心。这一点,主要是在大学教育阶段,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高等中医院校在这方面多多花费心思。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