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涛:浅谈中药调剂对处方疗效的影响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中药调剂系指按照医师临床处方所开列的药物,准确地为患者配制药剂的操作技术,通常有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六个程序。它是医院药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患者收到治病效果,既要求医师正确诊断病情
中药调剂系指按照医师临床处方所开列的药物,准确地为患者配制药剂的操作技术,通常有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六个程序。它是医院药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患者收到治病效果,既要求医师正确诊断病情开出有效方药,又要求调剂者按处方正确调配。所以,调剂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处方疗效的发挥。现将中药调剂中对疗效的影响因素简述如下。
1审方对疗效的影响
审核处方是中药调配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调配处方时,不仅按处方上的要求调配,更主要的是要领会医生的用药意图,结合病情实际情况处理处方应付。在中医处方中常可见到中药别名、并开、炮制等情况,若调剂人员理解不准确,就会发生差错事故。如处方中开“番红花”应付西红花,而不是红花;开“赤参”应付丹参,而不是红参;开“尖贝”应付川贝母,而不是浙贝母;开“云苓”应付茯苓,而不是猪苓;开“二活”应付羌活和独活;开“二冬”应付天冬和麦冬;开“知柏”应付知母和黄柏;开“麻黄炙”指蜜炙麻黄,而不是酒制、醋制药;开“制川乌”指煮制,而不是生用。调配饮片时生熟运用要分清。如制首乌适用于血虚阴亏所致的失眠、健忘、头昏眼花者,如果用生首乌,不但达不到滋补作用,反而会使大便次数增多,身体更虚,加重病情。再如姜片,生姜能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干姜可暖脾温胃,回阳救逆;炮姜则温中止血,可祛少腹部寒邪;炒炭则能温经止血,治疗宫寒出血。
审方时特别要注意中药处方中有无“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不合理配伍,这些配伍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2剂置对疗效的影响
中医对方剂中药物的用量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每一味中药的用量多少不仅与疗效有关,甚至还与用药安全有关。一张处方无论选药用量多么精确,如因配方时取量不准而改变了某些药物的量,那么其治疗范围及主治病症等均可随之改变。如肉桂小剂量有引火归原的作用,大剂量则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能;黄连少用健胃,重用则清泻实火。有些药物剂量不同,还可导致作用相反,如红花少量活血养血,大量则破血;桑叶小剂量发汗,大剂量止汗;三七小量可止血,多用则活血;大黄用9~12 g有泻下作用,用l~3 g则有健胃止泻作用。某些中药,过量则产生不良反应,如杏仁用10 g可祛痰止咳,量大则可导致氢氰酸中毒;艾叶一般常用量为3—9 g,有温经止血、散瘀止痛作用,若用量过大,则可兴奋大脑皮层产生痉挛,甚至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番泻叶小剂量有缓泻作用,若过量则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某些毒性中药,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应严格掌握。如马钱子、细辛等,用量不足,疗效不明显;用量过大,极易发中毒。故应严格控制剂量,以防中毒发生。再如枳术汤和枳术丸,虽同由枳实、白术组成,但前者的枳实用量倍于白术,故以消积导滞为主;后者的白术用量倍于枳实,故以健脾和中为主。《伤寒论》中的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三方同是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不同之处为各药用量不同,而三方主治疾病亦不相同;小承气汤重用大黄,主要作用在于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厚朴三物汤重用厚朴,其功能为消胀除满,厚朴大黄汤重用厚朴、大黄,其功能在于开胸泄饮,用于治疗水饮停于胸胁、咳饮作痛的支饮症。现代药理实验也证实:中药用量多少与适应证、治疗作用密切相关。如黄芪的利尿作用,黄芪用量20 g以内作用明显,20~30 g则趋向抑制。黄芪对血压的影响,用量15 g以内有升压作用,35 g以上则降压。甘草用量4 g以内在方中起调和作用,5~10 g有温胃养心功效,用量30 g以上就有类似激素的作用。川芎小剂量可使人体受孕子宫收缩增强,大剂量可使收缩抑制。同一种药,剂量大小不同也可导致治疗作用的不同,充分说明药物“量”与“效”的关系。因此,调配处方时剂量必须准确无误,才能保证原方剂的疗效。
3特殊药物处理对疗效的影响
中医师为了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在中医处方中对某些药给予特殊的“脚注”处理,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往往与疗效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川乌、草乌、附子先煎,目的是“去其毒,存其性”,若与他药同煎,时间过短而发生中毒事故。对于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石膏、磁石、牡蛎、龟版、鳖甲、石决明、龙齿等中药先煎,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如大黄后下,是为了增强其泻下能力,若配方时图省事,未按脚注后下,药力就大大减弱,达不到泻下的目的;对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如砂仁、豆蔻、薄荷、藿香等后下,可以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对于一些胶质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应单独烊化,对于含粘液质成分多的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菟丝子等需要用布包煎,以防止这些药材与其它药物合煎时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影响疗效。对种子果实类、骨甲类、贝壳类、及坚硬的矿石类药物,都要捣碎入煎,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增强药物的疗效。
在配方当中,医生往往临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而对药物提出某些特殊要求,如“朱染茯苓”“朱衣麦冬”“朱远志”等,是借助朱砂的镇心安神作用,使药物发挥更大的疗效,应按方操作,否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操作不当,朱砂过量,甚至会产生副作用。
4配方漏药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简单的组合,也不是药效的简单相加,而是医师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药物相互协调,共同配合而发挥治疗作用,每一味药都具有它特殊的作用。如果处方不能配全或遗漏药味,那么整个方剂的格局就会发生变化,临床疗效、主治病症也相应出现差异。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具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若漏配桂枝则成为三拗汤,其发汗解表作用小于麻黄汤,重在宣肺止咳平喘,药效及主治证出现差异。再如桂枝汤漏掉芍药,它就变成了桂枝去芍药汤。因此,要认真配方,且不可缺漏药味。
综上所述,中药调剂工作直接关系到处方疗效的发挥。调剂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病人的治疗和身心健康。中药调剂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调剂处方时,要集中精神,严肃认真,按医师用药意图,一丝不苟地进行调配。认真把好审方、调剂、复核等关键环节,做到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才能确保调剂质量,从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充分发挥中药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时珍国医国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