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爽 郭义 李桂兰 陈泽林:针法书法同理 ——兼论针刺手法规范化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汉字的起源很早,从商代甲骨文至今已有三干多年的历史,书法也在这一漫长时期产生、发展。汉字的描写,只能称为“写字”;而“书法”则蕴涵了怎样写的理论和技巧,成为一门艺术。执笔、运腕尤其是如何运笔,都有法度和要求
汉字的起源很早,从商代甲骨文至今已有三干多年的历史,书法也在这一漫长时期产生、发展。汉字的描写,只能称为“写字”;而“书法”则蕴涵了怎样写的理论和技巧,成为一门艺术。执笔、运腕尤其是如何运笔,都有法度和要求。康有为言:“书法之妙,全在运笔。”笔毫挥运时,一起一落,一往一复,笔画在转折、起收之间便有了强弱厚薄之分,生动活泼与呆滞平板之别,尽现汉字的骨、肉、血、气、神。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针灸是科学、是技术。针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调整阴阳、补虚泻实最终达到治病目的。针刺手法恰似“运笔”。是针刺“气至而有效”的关键环节,它包括了针刺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等诸多因素。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针剌手法是针灸精华之所在,更是针灸技术之体现。
中国书法与中国针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二者操作皆重视“手技”,均强调守神运气。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一脉相承,神形相通。运笔与行针都不仅仅是手的简单动作。行前必深思熟虑,胸有成竹,蓄势待发,提按顿挫,轻重徐疾,一气呵成。善始善终。
我国书法虽然各有流派。有颜体、柳体、欧体、赵体等。风格不同,体势各异。但运笔方法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古代帝王将相对书法艺术及收藏家的珍藏,历代书法名家的大量真迹以碑刻或墨书等形式保存至今,可供今天的我们鉴赏、临摹6 历史上著名的针灸大家虽手法精湛,但记载粗略,并且一直没有一套规范而有效的方法将施针的全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况且传统医家多有门户之见,不愿将自的宝贵经验公诸于世。许多医家对于穴位的针刺角度和深度、提插捻转的幅度、频率和操作时间各执己见,使初学者不敢下针,难以走出书本。济世救人。所以针刺手法规范化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印刷体的汉字总结了各种书体的笔画特点及对每个汉字间架结构的理解,但它与书法家的作品尚有一定差异,很难摄人心魄.产生强烈共鸣。这与电针有些类似。电针精确选择标准化的脉冲电波型和刺激强度,能维持较长时间的针感,减少手法捻转的工作量。但电针刺激目前还很难模拟人施行的针刺手法。针剌手法虽然要求刺激量均匀稳定,但其中充满了丰富的变化,加注了术者对某一时刻、穴位状态、得气情况等的认识,不断地调整手法,随机应变,不再是简单机械的操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针代替不了医者的针刺手法,就好像印刷品代替不了书法作品一样。
针刺手法标准化,首先要解决应该以谁为标准的问题。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中医诊断学中病证诊断现行的制定过程,以大量的古籍为核心参考,加入当代名医多年的临床经验,应用科学的筛选方法最终制定出一套可以全面推行的标准化方案。这一方案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人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患者。而且要保证每一位合法行医的中医医师在施行针剌时都能执行这一标准,然后反馈大量临床资料,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化繁为简。去伪存真。
针刺手法标准化是很重要的课题,是法制化的行为。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通过科研及临床人员的紧密协作,反复改进,使之日臻完善。而且标准化的手法是否能产生最佳的疗效,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说:“临帖可以从帖中吸取前人写字的经验,容易得到他们用笔和结构的绳墨规矩。便于入门,踏稳脚步。入门了,能将步子踏稳,便当独立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写,不当一味依靠别人。”书法如此,针法亦如此。以规范化的操作练习针刺手法是、仅是入门过程,入门之后,就得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有一些创新,才能成为针灸大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