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严静:浅谈脂肪肝的中医辨治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脂肪肝系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并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在某些地区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脂肪肝同其他慢性肝病相似,常无特异性表
    脂肪肝系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并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在某些地区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脂肪肝同其他慢性肝病相似,常无特异性表现,仅有轻度的倦怠感、肝区疼痛不适、食欲不振、形体肥胖、腹胀等症,因而易被忽视。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是脂肪肝的三大病因,并且无论成因如何,总有部分患者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甚至导致脂肪性肝硬化及其相关疾病。脂肪肝属中医“胁痛”、“积聚”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以痰湿内停、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多因饮食失调,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中毒所伤等致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胆。主要病理产物为痰饮、瘀血、气滞。病性属本虚标实证。在本为气虚,主要见肝脾气虚;在标为湿热、痰饮、瘀血、气滞,且多兼夹出现。临床治疗宜标本兼治。 1辨证论治 1.1 湿热蕴结 证见右胁胀满不适或胀痛,口干口苦,肢体困重,脘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化痰。方用龙胆泻肝汤化裁。口苦胁痛甚者,加茵陈、虎杖;纳呆腹胀者加山楂、莱服子;胸胁刺痛加赤芍、丹参。 1.2肝郁气滞 证见右胁胀满或疼痛,烦躁易怒,嗳气频作,情绪不佳时诸症加重,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兼口苦口干、舌红、苔黄,去川芎,加栀子、牡丹皮、川楝子;纳少恶心,加半夏、砂仁、生姜。 1.3脾虚痰湿 证见胁肋疼痛,神疲乏力,恶心,腹胀纳呆,大便稀溏,舌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滑。治宜健脾化湿、理气止痛。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胁痛如针刺者,加郁金、桃仁、延胡索;胁肋胀痛,加八月札、青皮、川楝子;纳呆加山楂、鸡内金。 1.4血瘀阻络 右胁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方用旋覆花汤加减。肝脾肿大或合并肝硬化者可加穿山甲、炙鳖甲、牡蛎;痛甚者加丹参、泽兰。 1.5肝肾亏损 证见右胁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头昏眼花,腰酸肢软,舌红,苔少,脉细弦而数。治宜养肝益肾、补益精血。方用左归丸加减。胁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腰酸肢软甚者加桑寄生、续断;纳呆恶心加姜半夏、竹茹;头昏眼花加黄精、菊花、枸杞子。 2典型病例 患者,男,42岁。右胁肋胀痛不适6年余,体形肥胖,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腹胀纳呆,舌胖大、边有齿印,舌紫黯,苔白腻,脉沉涩。实验室检查:血胆固醇8mmol/L,三酰甘油6 mmol/L,谷丙转氨酶92 u/L。B超示:重度脂肪肝。辨证属脾虚痰湿,兼有瘀血阻络。治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红花、柴胡、泽泻、生山楂、丹参、醋延胡索等;并嘱患者在服药同时注意饮食调节,适当运动,减轻体重。服药2周后,右胁疼痛缓解,纳食好转,上方去醋延胡索,治疗3个月后,精神较好,纳食佳,面色红润,体重减轻;复查血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均正常。B超示:中度脂肪肝。继续用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复查B超示:轻度脂肪肝。患者精神良好,无明显不适。 3体会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常虚实挟杂,多种证型同时出现,需辨清虚实主次,标本兼顾;且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辨证基础上辨病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白术、川芎、黄精、泽泻、泽兰、山楂、大黄、决明子、丹参等养血活血药物有降脂、调整肝脏脂肪代谢的作用;穿山甲、牡蛎、鳖甲等有抗肝硬化、回缩肝脾的作用;黄芩、虎杖、白花蛇舌草、菊花、草决明等清热解毒药可降低血清转氨酶、消炎保肝。因此,临证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用这些药物,有助于降血脂和促进肝内脂肪沉积的消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