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李艺: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体会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而现代医学对此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临证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癌性发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此作一初步探讨。1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癌性发热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而现代医学对此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临证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癌性发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1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癌性发热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一般认为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①肿瘤坏死组织的吸收;②肿瘤的某些代谢产物系致热原;⑨肿瘤组织释放的前列腺素E等产生非特异性炎症;④患瘤器官代谢失常产生热源;⑤肿瘤组织自身存在炎症。其临床特点为:①多见于晚期癌症伴恶液质或广泛转移和肿瘤生长速度快、恶性程度高的患者;②体温每天至少超过37.8℃(口腔)1次;③持续时间超过2周;④体检、实验室、放射检查缺乏感染证据;⑤缺乏过敏机制;⑥应用抗生素超过7 d,但发热无变化;⑦用消炎痛治疗,发热可消退至正常体温。 中医对发热的辨证一般分为表热和里热,癌性发热多属于里热证。病因为气滞血瘀、痰湿内蕴、气血亏虚、气虚阳浮、阴精亏虚、热毒内蕴等。基本病机是:癌毒蕴结,脏腑功能失调,以致血瘀日久生热;或痰湿蕴而化热;或气血亏虚,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或热毒内盛发热;或治疗失当,阴液亏虚,不能制火,阳气外越发热;或因热盛伤阴发热。上述因素间可相互转化。由于病因病机的多样化,发热表现也为多样,或为低热,或为高热,甚至高达40℃以上;或为持续发热,稽留不退,也可是弛张性热;或为日脯潮热,亦可为夜间发热;可伴恶寒、寒战,或大汗淋漓。 因肿瘤患者体质多虚,容易外感出现发热,故临床治疗必须首辨有无外感。外感风寒用麻黄汤,风热用银翘散加减,热在少阳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腑证用承气汤。另外,里热也有虚热、实热或虚实夹杂之分,若无外感,即按里热证进行辨证。对于瘀血内阻所致发热,可治以活血化瘀、退热除蒸,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内蕴所致发热,治以清热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气血亏虚所致发热,治以益气养血,方用参芪四物汤加减;气虚阳浮所致发热,治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阴虚所致发热,治以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加减:热毒内蕴所致发热,治以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2典型病例 患者,男,57岁,鼻咽部低分化鳞癌放疗后2年,于2002年10月入院。入院后体温一直在38.5~40.5℃之间。中医辨证为热毒蕴结,治以清营泄热、凉血解毒。处方:水牛角加生地黄20 g,牡丹皮20 g,赤芍15 g,金银花15 g,生石膏30 g,黄芩10 g,茵陈20 g,石菖蒲20 g,薄荷10 g,大黄10 g,虎杖15 g,石斛20 g,蒲公英20 g,苦参20 g。每日1剂。服药8剂后热渐退。 3体会 晚期肿瘤患者全身情况差,若合并发热,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下降、头昏心悸、便秘、尿赤等症状,易加速病情恶化。单纯使用西医解热镇痛剂容易出汗,易造成虚脱,且往往疗效欠佳,复发率高,并易引起消化道出血。应用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无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停药后不易反跳,对晚期肿瘤发热患者尤为适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