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玮 孙建宁 张爱林:有效成分组一中药复方活性物质基础 研究方法刍议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中药复方是历代中医学者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的主要用药形式。迄今为止,相对系统完整的中药复方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对于中医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而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得到
中药复方是历代中医学者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的主要用药形式。迄今为止,相对系统完整的中药复方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对于中医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而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所谓有效成分组,是中药复方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它既不同于中药有效部位、有效组分或有效成分,也不是组成复方的各单味药中有效成分的简单加和,而是指复方中产生某种药效的全部活性物质的总和[1]。随着中药现代化理念的提出,中药复方研究亦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而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的研究也相应推动了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来源复杂,包括复方中原药材固有的活性成分、不同制备过程的形成产物(如pH值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等导致不溶性复合物的生成)、胃肠道内菌群代谢产物以及肝脏代谢产物等。为此,针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研究形成了两条最基本的研究思路,一是基于植物药的研究方法,二是基于药代动力学原理的研究方法[2]。此外,也有见植物药研究方法与药效动力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中药复方
有效成分组的报道[3]。
1 基于植物药的研究方法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
目前,大多采用复方中某些单味药已知活性成分的体内药动学,间接说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药动学,以反映复方的体内作用规律。该研究思路的确立以中药复方中化学活性成分是其作用物质基础的观点为根据,即认为阐明中药复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就可以初步揭示其作用物质基础。如在研究茵陈蒿汤的抗肝损伤、利胆作用时,认为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活性与该方保肝作用密切相关,是该方的主要体内直接作用物质,故检测该方给药后血中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及排泄规律[4],可以部分揭示茵陈蒿汤的体内作用。不难看出,采用植物药的研究方法剖析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很大程度地忽略了中医学的整体调节观,具有明显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作为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研究的雏形,这一思路为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指纹图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适当的提取分离程序,以及红外、紫外、高效液相色谱等检测手段,获取中药特征性标准提取物的组成和结构,并由此建立与植物品种间存在严格对应关系的特征图谱的方法[5]。如采用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鉴定法,对8份六味地黄丸样品的Fourier图谱进行分析,获得了该经典中药复方的标准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及特征标记峰值[6]。考虑到中药复方药效的多样性,建议在进行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研究时,应选择适当的几种活性成分作为标准峰,再经大量实验,确立不同色谱条件下的色谱峰,以建立充分体现中医学特色的中药复方指纹图谱。与以往的植物药研究方法相比,指纹图谱对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药复方质量标准,确定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药效以及作用机制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2基于药代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
2.1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强弱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药物的体内过程,故可以采用药理效应为指标观测中药复方药动学参数。如通过研究量一效及时一效关系观测参麦注射液预防大鼠内毒素休克的作用,求得该复方的半衰期和药效动力学方程[7]。该法已被广泛用于有效成分不尽清楚或者成分复杂难以检测的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但因受生物个体差异、测定方法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药效学指标选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影响,采用该法评价中药复方药动学参数的参考价值不是很高。
2.2毒理效应法
该法广泛用于有毒中药复方的研究,适用于发挥药理作用与产生毒理效应的有效组分同一的中药复方。该法根据药动学多点测定原理和实测实验动物急性死亡率,评价药物的累积性,即在不同时间点重复给予实验动物相同剂量药物,动态观测实验动物存活率,求算药动学参数。如以实验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按Bliss’s法求马钱子散的量一毒关系表达式以及LD50和LD90,并根据给药后不同时间体外残留量,以房室模型法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马钱子散小鼠灌胃给药易于吸收,毒性较强,消除较快,其致死剂量和药物动力学参数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8]。该法操作简单,观察指标明确,可信度较高。
2.3血药浓度测定法
经萃取预处理后,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如色谱法、扫描法、分光光度法等测定体液或组织中有效成分的药物浓度,研究其药动学过程和组织分布,再进行药动学参数折算的方法。该种测定方法较为准确,但现有研究大多以某种活性成分的药动学特征代表总复方的动力学过程,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药动学软件拟合药一时曲线,测定四逆汤注射剂中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时一量关系,求得其生物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总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证实四逆汤注射剂中乌头生物碱在大鼠体内呈一级动力学消除[9]。
2.4血清药理学
受植物药药动学研究启发,有观点认为,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组是吸收入血进入机体的有效成分或者其代谢物,血清药理学因此产生。该法主要通过药理效应反映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体内过程,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为中药复方经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后的产物。该法为体外实验,条件可控性强,易于检测药物效应和揭示其作用机理,防止中药粗制剂本身理化性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尤其适用于研究复杂的中药复方有效组分及其作用机理。但如果要鉴定中药复方中活性成分体内过程的转归,还须结合先进的化学方法,进行深入的定性定量研究。此外,还应明确,未被机体吸收的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经血清药理学方法检验后,其作用就很容易被忽视,而被机体吸收的化学成分也不一定就是有效成分。
2.5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
中药复方成分繁杂,有效成分不明确,且单一成分不能代表全方的效应,因而中药复方体内成分的定量没有必要也难以进行。针对这一观点,产生了“复方效应成分药动学”假说[10]。该方法是利用分析测试仪进行中药复方体内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通过结合药效学试验,比较体内若干有效组分的量一效关系。依此相关程度,确定代表母方的效应成分。该假说对于阐明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原理,复方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6微生物指标法
主要用于测定体液中的抗菌药浓度。根据抗菌药在含育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扩散,产生抑菌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抑菌环直径大小与浓度对数呈线性关系,由此可根据回归方程求出未知的样品浓度[11]。此法属于血清药理法的一种,但由于多数中药复方有效成分体外抑菌效果不理想,故虽然指标明确,但测定的药物数目相当有限。
3结合植物药研究方法与药效动力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
单纯基于植物药的研究方法研究中药复方,所得化学成分的药动学不能完全代表复方有效成分组的药动学,且如果检测出中药复方体内呈现两个或多个药动学特征,而这些药动学特征彼此之间又存在较大差异时,此时药动学特征的选择对于评价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有学者将植物药的研究思路和药效动力学原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仍存在缺陷。该法是根据药效动力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代表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因此,药效动力学结果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实验结论的正确性,这就对药效学实验指标的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种属差异、实验经典与否、时效曲线的可操作性均影响测定结论。
4结语
迄今为止,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探索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关研究体系还大多基于植物药的研究思路。为充分体现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特点,今后要大胆尝试将药动学与中医药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有关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研究应以建立在证候动物模型基础之上的多指标化学成分药动学研究为重点。此外,应不断借鉴先进的定性定量研究技术和方法,积累同一中药复方针对不同中医证的药动学参数,对于寻求中药复方各个有效成分药动学参数的差异与中医理论的内在规律性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