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华英 汪振宇 刘学文:李平教授对“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的认识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神”在祖国医学中有独特的重要性,而在针灸临床中的地位尤为显著。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李平教授十分注重“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的治疗思想,具体包括“审神、调神、治神和守神”等原则。现将导师对“神”与针灸
“神”在祖国医学中有独特的重要性,而在针灸临床中的地位尤为显著。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李平教授十分注重“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的治疗思想,具体包括“审神、调神、治神和守神”等原则。现将导师对“神”与针灸临床关系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出自《灵枢•本神》篇,《官能》篇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九针十二原》并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刺法技术的高低,由此可见“神”对针灸疗效的重要性。《小针解》云:“神者正气也。”神的产生以气血为基础,是血气的升华,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体现。神反映了脏腑气血的机能状态,其高级功能则为精神活动。
针灸是一种双向调节、扶正祛邪的治疗手段。“审神”即审察病人的神气,是针灸医师的第一要务。如《灵枢•本神》所云:“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导师常言,针灸医师一定要综合四诊对患者进行审神,充分掌握患者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精神心理状态。应耐心了解患者病痛,详细讲解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情况。对于初诊患者尤其要交代清楚针刺的各种得气感觉及其意义,切忌草草诊断,急于施术。对每位病人都要尽心竭力,来不得半点敷衍。
在充分审神的基础上,调神必须贯穿于整个针刺治疗过程。首先,医者要通过言谈、行为以及环境布置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调节其精神心理状态,使其“必清必静”,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对待病人时,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要取得医患之间的最佳配合,令其有轻松积极的就医心境。其次,通过恰当的补泻手法进行调神。施用不同手法目的在于发挥针刺双向调节作用,进行补虚泻实,也就是调节神气。正如《灵枢•胀论》所言:“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若乱用补泻,补其实,泻其虚,就会使神分离而不能守舍,以致助邪伤正。特别是长期被疾病折磨的患者,如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患、痛症等,其精神情志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调神的补泻手法显得尤为重要。导师强调对每个穴位都必须正确施行补泻手法,反复探寻,一丝不苟,一定要达到“得气”,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在进针时要求手法轻巧、快捷,让患者无进针的痛感而立即或逐渐出现针下舒适的得气感。在行补泻手法时,潇洒自如,充满灵活机动,或用有韵律的震颤法,或用好似凤凰展翅的飞法,循、摄、弹、旋、刮、震、颤,稳健轻柔,得气感显著舒适。
临床上导师经常在辨证取穴基础上加用调神的要穴,如百会、四神聪、神庭、神门等,施以小幅度(<900),高频率(>120转/min)的提插捻转手法,每穴必须达到“得气”,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针刺时加以适当的暗示诱导,“迎之随之,以意和之”。使患者充分理解、体会到针感,并使得气感更易于向病灶传导,达到“气至病所”。
此外,导师在临床中还特别强调守神,包括医者守神和患者守神,其中医者守神尤为重要。导师强调在针刺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专心致志,思想集中,才能刺穴准确,进针顺利,手法对应,得气明显。以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去细致分析,体会针下的感应,注意病人的神态变化,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应对措施。正如《素问•保命全形论》所说:“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另外,在针刺临床中还应注意患者的守神。“针石者,道也,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愈。”因而必须引导患者“制其神,令气易行”。怎样才能使病人神定而气至呢?一是要用医者的双目观察病人的神态、目光,通过医患间的目光交流,使病人安定下来。二是通过谈话减轻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和疾病的忧虑,从而使患者做到守神。宁神定心,气血安定,针下的感传现象就会容易出现,便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李平教授认为,“神”与针灸临床关系极为密切。既要注重患者的“神”,又要集中医者的“神”。只有遵循审神、调神、治神及守神的原则,才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真正体会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的真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