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特色究竟是什么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医学界曾讨论过中医学理论的特色问题,有的认为是阴阳五行学说;有的认为是天人合一;有的认为是脏腑学说;有的认为是脏腑经络学说;有的认为是整体恒动观。我体会中医学理论的特色,就本体论而言元气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医学界曾讨论过中医学理论的特色问题,有的认为是阴阳五行学说;有的认为是天人合一;有的认为是脏腑学说;有的认为是脏腑经络学说;有的认为是整体恒动观。我体会中医学理论的特色,就本体论而言元气论;从方法论而言是以《周易》为代表的象论,形象思维与直觉领悟,这一特色恰好与西方科学的原子论和逻辑论证相对立。
气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张岱年指出:“我们应该区别常识的气概念与哲学的气概念。大气、水气、烟气、呼吸之气都是常识的气概念。作为万物的构成材料的气是哲学的气概念”。我体会中医学所说的气则两者兼而有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的:“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日阴日阳,日柔日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内经》既不同意“气生于无”,亦不同意元气之上还有什么鬼神的主宰。元气论认为气是充满宇宙之间的其小无内的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气的运动,古人称为气机。气机的主要形式为无器不有的升降出入。
此外,还有气化理论,即气可由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包括气化形,形生形,形化气等形式。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视为气化的实例。中医学中的气是非常复杂的概念,有精气神之气,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血气之气、有外生六气、内生五气、有气质之气,等等。不研究气而想研究其他中医理论或许是舍本求末之举。
象论是中医学方法论的核心。“象”是《易经》哲学的重要概念及组成部分。《系辞下》说:“易者,象也。”卦与爻的特征性都蕴涵于“象”中。阳卦象刚性之物,阴卦象柔性之物。“藏象学说”就是以象论藏的学说,故《素问》有“阴阳应象”专论。张介宾《类经》注“藏象”时说:“象者,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中医学藏象学说是以象为本,以象测藏的理论体系。一部中医诊断学主要是讲辨象的技术、经验及其理论基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面有面象(相),舌有舌象,脉有脉象,神.色.形.态.无一不是“象”。因此,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所谓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临诊辨象论治。
象永远处于变动之中。《易经》中的爻就是变动的意思。天地在变、人在变、证在变,一动就变,一变就会在象上反映出来。因此,可以由外象功能之变测知内质结构之变,这是中医诊断学“以外揣内”的哲学根据。
天下万物只要有其象,象与象之间必可以比较。既然象可以反映其质,比象就等于比质,类似的象就应该有类似的质,“观物取象”。“取象比类”,象同则类同,类同则归为一属,故《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与象论直接有关的是形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含义问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人类两种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的“望而知之谓之神”是典型的形象思维,它并不借助于概念与推理,一看就知道,“神而明之,存乎其入。”与形象思维相关的思维方式是直觉领悟,中医学强调:“医者,意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与西方科学依赖于概念及逻辑思维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爱因斯坦在给贝索的信中说:“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可惜目前仅有少数哲学家与科学家能理解此话的深刻含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